1. 简单百科
  2. 刘玉鑫

刘玉鑫

刘玉鑫(1962年1月—),男,河南南阳人,中国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1984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系,1988年12月在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刘玉鑫曾获得多项荣誉,包括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2007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他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担任副院长长达15年,直至2016年辞去副院长一职。

人物生平

刘玉鑫1984年从新乡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毕业后留系任教。1988年12月,他在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目是《原子核能谱的STAGGERING现象与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导师为孙洪洲。1992年6月,刘玉鑫在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spdf}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及其应用》,导师为孙洪洲、王经瑾。博士毕业后,他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至1994年5月。

1994年5月,刘玉鑫进入北京大学物理学系,被聘为副教授。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他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任访问学者,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在日本茨城大学理学部担任访问教授。1999年7月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同年12月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2001年3月,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物理学系副系主任,同年5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成立,刘玉鑫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生教学工作。

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与专长

原子核理论、强相互作用系统相变致密天体的结构和性质、物理学中的群论方法、计算物理。

研究方向

当前,原子核物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阶段。由于大型实验装置的兴建和巨大发展,人们已经或即将把正常状态的原子核(强相互作用系统)推向极端条件,如:高速旋转(转动频率高达1020Hz)、超形变(长短轴比达2:1)甚至巨形变(长短轴比达3:1)、奇异形状(梨形、香蕉形等)、反常中子质子比(晕核、超重核等)、常温高密(如核天体等)、高温低密(现在的高能核核碰撞产生的物质)、高温高密(将要进行的高能核核碰撞产生的物质、核天体等)、乃至“新”的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些新的强相互作用系统的状态和运动模式的发现既对传统的量子多体理论提出了严重挑战,同时也密切了与其他学科(如:高能物理、统计物理、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宇宙学、等)的关系。这些极端条件下强相互作用物质状态的发现对原子核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不仅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更提供了重大机遇,成为当前原子核物理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对这些极端条件下强相互作用物质核的研究,可以深化强相互作用理论的基础知识的认识,了解极端条件下强相互作用物质的形态、性质、关联和运动模式及作用机理,发展新的量子多体等方面的理论,为揭示早期宇宙强相互作用物质的演化行为提供信息。同时,该方面的研究也有可能对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利用高K同核异能态到正常形变核态的退激制造核X射线激光可以使激光器的能量增益成数倍提高,核心塌缩型超新星爆发的研究可以为惯性约束核聚变提供借鉴。因此,目前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主要有:

强相互作用系统的相变

致密核物质与致密天体的结构、性质及其中的核反应和输运过程;

核内非核子自由度与核量子色动力学;

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结构;

原子核的运动模式及其相变;

多体和少体系统的代数研究方法与计算物理。

主要科研成果

在所研究的各个方向都取得原创性成果。1997年,他参与的课题“李代数李超代数表示及在原子核结构中的应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依次是:孙洪洲、韩其智、刘玉鑫、王稼军龙桂鲁)。

获奖情况

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02年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2002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

2004年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

2005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2007年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