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尧城
尧城,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相州(今安阳市)长乐县改为尧城县。唐天三年(906年),改尧城县为永定县。尧城县建置存在时间长达308年。“古尧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永和镇南二里沿村台村西南。
尧城考述
尧城建置沿革
尧城,原为汉代内黄县地,曹魏为长乐区公国,西晋于此置长乐县,北齐废长乐并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分临漳、洹河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长乐县为尧城县,隶属相州(今安阳市)。唐天祐三年(906年),改尧城县为永定县。五代开平中改为长平县,后唐同光初复名永定县。宋天圣七年(1029年),改永定县为永和县,宋熙宁五年(1072年),降永和县为镇入安阳县。此后,历金、元、明、清各代均为永和镇。民国以来,逐渐改称永和集和永和乡。
2014年,永和乡改为永和镇。
尧城地望辨析
从曹魏黄初四年,到北宋熙宁五年的 850年间,永和县先后设为长乐公国、五华县、尧城县、长平县、永定县、永和县,各县治所城池均在今永和村或村南附近。永和县后改为永和镇,历经金、元、明、清来变。民国以来逐渐改称永和集和永和村。由于没有资料表明永和镇址有过变迁,因此今安阳市市区东 20 公里处的永和村就是北宋时的永和县治所,即永和县城所在地。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资料说永和县城、永定县城、长平县城、尧城县城和长乐县城有什么大的不同,所以一般都认为这些县城的位置就在今永和村。如《 邺乘 》云:“永和故县,在县东四十里。” 《读史方舆纪要》云:“永定城,在县东四十里。”《安阳县金石录》载《尧城令王进思去思祠记》原案:“碑出于永和镇,唐尧城废县即此。”《历代地理沿革表》在永和县下注曰:“在彰德府东四十里。”
可是自民国 21 年发现《 唐太原王君陇西李夫人合墓志铭并序 》 以后,《续安阳县志》的著者便把这一传统说法否定了。提出尧城县不在永和县,而在今安阳市市区东南20里遵贵屯。并说:“治地学者当以此为信史。”因这句话说得非常肯定,所以近人也多信以为真。不过笔者却不敢苟同,因为这一推翻旧说的根据并不可靠,建立新说的论据也不充分。
《元和郡县图志 》 载相州尧城县曰:“西至州四十里。”又曰:“水在县北四里。丹朱墓在县东一里.” 《 元和郡县图志 》 是记载唐元和年间的地理著作。志文中的“州”即相州治所,在今安阳市区老城内。洹水的流经路线与北魏相同。丹朱是传说中尧的儿子,许多地方都有丹朱墓。今安阳市市区东 21 公里处的沿村台村曾有丹朱墓,墓家十分高大, 1958 年平毁,曾拣到石斧、石板、陶器等物。文中的丹朱墓即指此墓.这里记载的洹水既然在尧城县北四里,则尧城必在洹水之南四里。洹水绕永和村南而东,则尧城当在今永和村南四里有余。又据丹朱墓的位置,则尧城必在沿村台村西一里。这样看来,尧城当在今永和乡面粉厂之南、沿村台村之西南。又据当地农民说,沿村台西南,有一块地叫“城角地”,并在这里发现过城墙砖垛遗物。这就进一步证明尧城是在沿村台西南。大概是隋朝重置长乐区具时,治所移到了尧城。尧城的规模,据 《 邺乘 》 记载,为“周回五里一百二十步”。
至于 《续安阳县志》 记载尧城位于今高庄乡遵贵屯村一说,乃笔者不慎至误。《 续安阳县志 》 载 《 唐太原王君陇西李夫人祔合墓志铭并序 》 曰:“民国 21 年夏出土,在县东梁固村,为杨某掘并所得。”又概述“墓志铭”内容云:“宝历元年八月卒于尧城县望云乡梁固里,寿七十八。大中九年十月,祔葬于尧城县西北二十里梁固里夫之旧莹。”单以此笔者就作结论说:“据此,则尧城县在今汤属之遵贵集。现遵贵屯有券门,故俗名遵贵券。土人相传为古城邑。旧志载永和镇即古尧城县,误矣。治地学者当以此为信史。”看来此论点的主要依据有 2 个:一是遵贵屯对梁固的方位和距离与墓志大致相符,二是遵贵屯曾为古城邑。兹就这两点考辩于下:
l 、梁固在尧城西北 20 里,则尧城当在梁固东南 20 里。在梁固东南 20 里的地名很多,不只遵贵屯一处。准确地说,遵贵屯在梁固正南偏东 20 里处,并非在东南方向。当然这个方位也可勉强说是东南方。而沿村台西南地是在梁固正东偏南 20 里处,这里也可以说是在梁固东南方向。所以遵贵屯和沿村台西南地,都和墓志相符,不能以前者排斥后者.又因梁固处在古代通往相州城的东西大道之北 2 公里处,而沿村台西南地是在此路之南,把这两个地点看作东南、西北方向更合理些。
2 、遵贵屯虽为古城邑,且有券门,但不能因为有城就说是古尧城。北宋时,这一带有支村、开信、郑寺、将台、遵贵、雀城、龙花、王刘、东小韩、西小韩、霸台等村,唯独没有遵贵屯。这些村名基本上都能和现在的村庄对上号,唯雀城对不上。到了明代,这里又增加了将台屯、遵贵屯和王刘屯 3 个村,但却没了雀城村。这说明雀城村变成了 3 个屯字村名中的某一个。这 3 个村中,唯独遵贵屯有城,所以雀城村必定变成了遵贵屯。遵贵屯村中的大券实为古雀城遗址。
《 河朔访古记 》 云:“雀城在汤阴县东北三十五里。”今遵贵屯恰在汤阴城东 17 公里处(此村旧属汤阴具),完全符合 《 河朔访古记 》 的记载。
当地很早就有“北有将台,南有雀城”的言传,遵贵屯基本上在将台之南。此再次证明遵贵屯为昔日雀城。
3 、从方位表述而言,遵贵屯不是在“州东四十里”,而是在东南十五公里;洹河不在其“北四里”,而是在其北 10 多公里;丹朱墓不在其“东一里”,而是在东北 10 多公里。
综合以上所述,遵贵屯故城不是古尧城,而是古雀城。《续安阳县志》不慎致误。
(录自安阳地名专家组成员、原安阳县文化局副局长,安阳县地名办公室主任许作民所著《安阳古今地名考》)
典籍记载
唐《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 撰
●卷第十六
管县十:安阳市,邺,成安县,内黄县,尧城,洹河,临漳,临河,汤阴县,林虑。
……
尧城县上。西至州四十里。本汉内黄县地,晋於此置长乐县,北齐省长乐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区,十八年改为尧城,因所理尧城为名也。
北宋《太平寰宇记》
卷五十五
河北道四
相州(邺郡)今理安阳县。
五县割出:阳;入磁县。内黄;成安;洹水,已上三县入魏州。临河入澶州。
永定县,州东四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内黄县地,晋置长乐县,齐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八年,分临漳、洹河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为尧城县,因尧所居此城为名。唐末改为永定县,朱梁开平中,改为长平,后唐同光初,复为永定。洹水,在县北四里。丹朱墓,在县东一里,尧之子也。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左氏传》晋荀盈如齐,逆女卒于戏阳。注云,内黄县戏阳城。“羛”与“戏”同。
南宋《路史》
《路史》 (宋)罗泌 撰
卷二十撰后纪十一
疏仡纪
陶唐氏
房国卒葬笰(羛)阳。相之安阳永和镇南有故尧城。开皇四,尧城县以为尧居,乃朱居也。《相图经》引孟子注:舜封丹朱于白水,白水乃今清河,盖夏封之,在镇西南三里有丹朱陵,南八里有帝子夜游台,周二百。《相台志》云:丹朱嫚游之地,笰戏同。羛阳乡,在内黄县北二十羛阳聚。《元和郡县图志》:丹朱墓,唐山东一里。《寰宇记》:冢在永定东二里,有唐县、有鸿郎城。《九州要记》云:尧时丹朱所居相之冢为是矣。而《经》注:城阳有丹朱冢。《海内南经》:苍梧县之山,帝丹朱葬于阴,无信。
明嘉靖《彰德府志》
卷一 地理志
永和故县:在县东四十里。汉内黄地也。晋置长乐区,北齐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八年分临漳、洹河二县置长乐县。十八年改曰尧城县。唐天祐中曰永定县,五代十国梁开平中曰长平县,后唐同光初复曰永定。宋天圣七年避赵恒山陵名改永和县,熙宁七年废为永和镇。旧城周回三里四十三步,高一丈六尺,洹水环其西南。
(永和镇)东二十五里有戏阳城,周回二十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左传》齐昭公九年,夏四月,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六月,卒于戏阳。杜预注曰“在魏郡内黄县北”。
(永和镇)南二里有尧城,周回五里一百二十步,高一丈。常山陵在(永和)镇东二十里。
清嘉庆《安阳县志》
《安阳县志》(清)嘉庆四年
卷十三 古迹
尧城
《元和郡县志》:隋开皇十年,分临漳县、洹河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为尧城县,因所理尧城为名也。案:隋因长乐所治尧城为名,则尧城得名已久。《太平寰宇记》:鲸堤、尧城,禹之父所筑。“鲸”当作“”,是其地也。今县东四十里永和镇即其故迹,所存犹可目验。
民国《续安阳县志》
卷十三 古迹志
尧城县:在县东梁固村东南遵贵集*。
按,民国二十一年,县东梁固村农民杨某在村西掘井所得之《太原王君陇西李夫人合祔墓志》云:王霸,宝历元年八月,卒于尧城县望云乡梁固里,寿四十八,夫人陇西李氏元女,大中三年卒,寿七十八。大中九年十月,祔葬于尧城西北20里望云乡梁固里。旧志载永和镇即古尧城县,误也,治地学者当以此志为信史。
1990年《安阳县志》
《安阳县志》亢耀勋 主修
文物篇·古城遗址
尧城遗址,位于安阳县东南23公里的高庄乡遵贵屯村*。
*1990年《安阳县志》,沿袭民国《安阳县志》,仍误载尧城遗址位于遵贵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