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岭雀
林岭雀(学名:Leucosticte nemoricola)为雀科岭雀属的鸟类,体重16-25克,体长142-167毫米。雄雌同色,体型中等,形似麻雀的褐色岭雀。主要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山坡、草地、高山草原和树木稀疏的石砾堆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形态特征
林岭雀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和整个上体均为暗褐色,羽缘淡棕色,从而使头顶和上体形成明显的暗褐色纵纹。腰褐灰色微具棕色或白色羽缘,尾上覆羽黑褐色具宽的白色端斑,尾暗褐色具窄的棕色羽缘。翅上中覆羽暗灰色具白色端斑,大覆羽褐色亦具白色尖端,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外具窄的棕色或淡棕白色羽缘,内侧次级飞羽具宽的棕色或棕白色羽缘,眼上有一不明显的污白色眉纹,颊和耳覆羽棕褐色具淡色羽轴纹,肛周和尾下覆羽灰褐色具宽阔的白缘𫚐和尖端,翅下覆羽白色,腋羽黄色。幼鸟上体棕褐色,头顶淡红褐色,背具黑褐色纵纹,但较成鸟少。胸淡红褐色,其余下体皮黄色。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淡褐色或角褐色,背具黑褐色纵纹、但较成鸟少。胸淡红褐色,其余下体皮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16-25克,雌性19-25克;体长雄性142-167毫米,雌性145-167毫米;嘴峰雄性9-11毫米,雌性10-11.5毫米;翅雄性92-102毫米,雌性90.5-101毫米;尾雄性67-77毫米,雌性66-76毫米;跗雄性19-23毫米,雌性19-21.5毫米。(指名亚种)
分布范围
林岭雀分布于阿富汗、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中亚区,东亚区)、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指名亚种见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及东部、青海省东部、甘肃省、四川省、陕西省南部、云南省西北部。新疆亚种见于中国西北部和极西部。
栖息环境
林岭雀栖息于树线以上、永久雪线以下的高山和亚高山草甸、灌丛和林缘地带。海拔高度随地区而不同,在中国从海拔3000-4500米皆见有分布。是典型的高山灌丛草甸鸟类。在林缘和杜鹃灌丛中、也在有稀疏灌木生长的山边岩石草地或裸露的岩石荒坡中的小块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冬季也下到低山和沟谷地带的灌丛草地等开阔地方,有时甚至进入农田地边。
生活习性
林岭雀是留鸟,常单独和成对活动,也成3-5只或6-7只的小群,冬季有时也见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主要在地上觅食,休息时多站在灌木上或一些孤立的树上,有时也栖息在电话线上和突出的岩石上。以各种高山植物种子为食,也吃植物的叶、芽和花蕾,繁殖期间也吃少量昆虫。鸣声为尖声的dui-dip-dip-dip,从岩石栖处发出。叫声为轻柔的chi-chi-chi-chi或双声的尖哨音。
繁殖
林岭雀的繁殖期为6-8月。营巢于岩壁和石头缝隙中或洞中,也利用哺乳纲废弃的洞穴。巢主要由草茎、草叶、须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兽毛和鸟类羽毛。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5枚,卵纯白色,有时微沾粉红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为19-22毫米×14.8-16.1毫米,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林岭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