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鲫
彭泽鲫(学名:Carassius auratus var. Pengze),鲤科鲫属鲫的一个变种,从原产于江西省彭泽县部分天然水域的野生鲫中经过选育而来,别名芦花鲫、彭泽大鲫、鲫瓜子,是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特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繁殖简易、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良养殖性能。当年繁殖的彭泽鲫鱼苗,经6个月左右的生长,平均体长可达19cm以上、体重可达200g左右。
彭泽鲫原产在江西省彭泽县的丁家湖、芳湖和太白湖等水域,现分布在中国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它是一种广温的淡水湖泊定居性鱼类,营底栖生活,喜在底质较肥沃且水草繁茂的浅水区栖息和摄食。其体型较长,呈纺锤形。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鳍条青黑色。下颌底部至胸鳍底部边缘呈平缘弧形。雄性胸鳍末端可达腹鳍基部,雌性不可达。彭泽鲫是杂食性鱼类,既能以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为食物,又能摄食底栖动植物以及有机碎屑等。
彭泽鲫养殖环境多样化,且能与其他鱼、虾、蟹进行混养或套养,因其优良的养殖性能,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期间,彭泽鲫的养殖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2010~2021年间,彭泽鲫已生产优质苗种超过60亿尾,形成完整配套的鱼苗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产业。
选育历史
彭泽鲫在分类学上属于鲫鱼的一个变种,也是由人工选育出来的一个优良经济品种。是1983年,由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和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从原产于江西省彭泽县丁家湖、芳湖、太泊湖等天然水域的野生鲫中,经过选育而成的养殖鲫品种。
选育过程中,研究团队以生长速度、抗病性、性状稳定性等为综合选育目标,采用全生命周期内高强度的5阶段(夏花、冬片、后备亲鱼、亲鱼产前和亲鱼,其中夏花、冬片分别指不同大小的鱼种,而亲鱼则指繁殖用的种鱼)个体淘汰和定向培育的方式,经7年6代方选育成功。因天然栖于湖中芦苇丛中的彭泽鲫体侧有5~7条灰黑色芦苇状斑纹(池塘中饲养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失),又称芦花鲫;此外,因其个体大也被称为彭泽大鲫。
彭泽鲫是中国第一个直接从二倍体野生卿中选育出的优良养殖新品种,具有繁殖简易、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良养殖性能。选育后的生长速度较选育前快56%;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当年繁殖的彭泽鲫鱼苗,经6个月左右的生长,平均体长可达19cm以上、体重可达200g左右。
1993年彭泽鲫被中国农业部推选为淡水优良养殖品种。1996年彭泽鲫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登记号:GS-01-003-1996。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体色
彭泽鲫与普通鲫在外部形态上有差异。它的鱼体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条呈青黑色,色素沉着较深,奇鳍颜色较偶鳍更深。
体重
彭泽鲫为大型鲫鱼,常见的个体体重在250g以上,已知最大的两尾彭泽鲫体重分别为4kg和6.5kg。
表:不同年龄组的体长、体重情况:
(数据来源:)
体型
彭泽鲫体型较长,呈纺锤形。体侧扁,腹部微凹。头小,吻钝;口端位,下唇厚,唇后沟仅限于口角;无须;眼小,位于头侧上方。背鳍具硬刺,外缘平直,后缘锯齿粗,排列稀。雄性胸鳍长可达腹鳍基部,雌性胸鳍长则未达腹鳍基部。尾鳍分叉,上下叶末端尖。
解剖特征
彭泽鲫的鳔分二室,前室粗短,后室细长;肋骨13对;下咽齿一行,齿式为4/4;脊椎骨总数为31~32;腹膜为黑色;肝脏为弥散型,分布于肠及肠系膜等处;肠长与体长的比值约为2.52~4.52:1。
雌雄鉴别特征
彭泽鲫雌雄鱼的鉴别,在非生殖季节主要依据是看胸鳍,胸鳍尖长,末端达到腹鳍基部的是雄鱼,达不到腹鳍基部的是雌鱼。在生殖季节,雌性亲鱼腹部卵巢轮廓明显,腹部扁平柔软,肛门红肿充血,鱼体光滑黏液较多,轻压腹部常能挤出卵粒;雄性亲鱼头部和胸鳍有追星,体表皮肤粗糙,腹部无轮廓,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立即散开。
与普通鲫的差异
表格参考资料: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彭泽鲫食性广泛,能随着水体中饵料生物存在的多寡而有所变化,属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彭泽鲫既能以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为食物,又能摄食底栖动植物以及有机碎屑等。食物的种类随着其个体大小、季节、环境条件、水体中优势生物种群的不同而相应有所改变。
彭泽鲫鱼苗鱼苗从卵膜孵出后进入仔鱼期,最初的2~3天内,仔鱼依靠吸收自身的卵黄为营养,自卵黄囊吸收完毕后,仔鱼开始主动摄食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如小型轮虫类、小型枝角目幼体和桡足类等),以及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体长4.6cm以上的幼鱼和成鱼,除仍以有机碎屑为主要摄食对象外,还摄食水生的昆虫幼体,附生藻类,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嫩叶、嫩芽等。
彭泽鲫是终年摄食的鱼类,在春、夏、秋三季的摄食强度较大,其中秋季为最大,冬季随着水温下降其摄食强度也逐渐减弱,但彭泽鲫摄食的临界水温较其他鲤科鱼类要略低,水温11℃以下时,仍可见摄食强度较高的个体。
生长繁殖
产卵
彭泽鲫既能在河溪、湖泊中产卵,也可在池塘中产卵;既能自然繁殖,亦可人工催产。每年3~7月为彭泽鲫的繁殖期,4月为繁殖盛期。在南方地区,一般3月中旬以后,水温上升到17℃左右时,彭泽鲫开始产卵,水温升至20~24℃时繁殖活动最盛。在自然条件下,彭泽鲫喜欢流水,尤其喜欢在有一定混浊度的微流水中、且水草茂密的浅水区域产卵繁殖。
彭泽鲫是正常的二倍体有性生殖群体,产粘性端黄卵,属多次性产卵类型。卵粒为单精虫受精卵。产出的卵一经与水接触即产生黏性,并吸水膨胀,凭借卵膜的黏性粘附在水草或水面悬浮物上,刚产出的卵卵径在1mm左右,吸水膨胀后卵径可达1.5mm。受精卵无色透明,未受精的卵呈乳白色,不久即自融解体。
表:不同年龄组彭泽鲫的怀卵量:
(数据来源:)
孵化
当水温在18~20℃时,彭泽鲫的仔鱼从受精到孵化出膜约需53小时15分钟;当孵化水温在16~17℃时,孵化时间约需143小时。刚孵化出的仔鱼尾部先出膜,出膜仔鱼全长约3mm。常附在原处,间歇地作摇摆式游泳,并开始摄食。一般来说,彭泽鲫的仔鱼从孵出到水平游动所需时间大约50小时。
生长发育
刚出膜的仔鱼,全身透明,头部和身体背部有少量黑色素,并携带有一球形卵黄囊。仔鱼无游动能力,肉眼可看到心跳和血液流动。1日龄仔鱼卵黄囊明显缩小,鱼体形似蝌蚪;鱼体透明,身体的背部有黑色斑点,头部较多。2日龄仔鱼卵黄囊明显变小,身体色素增加,鳍条未形成,仔鱼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为灵敏。3日龄仔鱼卵黄囊继续缩小;鳔膨大,鳃盖初步形成,仔鱼口随鳃盖张合明显,开始从外界摄取食物,仔鱼由内源性营养阶段进入混合性营养阶段。4日龄仔鱼卵黄囊几乎完全吸收,水中观察鱼体呈淡灰色,且由头部向尾部颜色逐渐变淡;仔鱼活动自如,平游良好。
在自然水域中,彭泽鲫体长的增长以当年为最快,2龄以后体长的增长速度相对减慢,而体重增长仍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其中2龄鱼的体重增长可比上年增加50%以上,4龄鱼体重的增长比上年增加近30%。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在北方地区当年鱼苗可长至150g左右,在南方地区可达到200g左右。
1冬龄(12个月)的彭泽鲫,即可达到性成熟。雌性性成熟个体体重在170g以上,成熟系数为14.8%,即每100g鱼体重含有14.8g的卵巢。雄性性成熟个体体重相对雌性个体来说要较小,性成熟系数为4.3%~4.67%。
人工养殖
彭泽鲫生长快、适应广,抗病力强和食性杂,可适应多种饲养环境,且有促进同池塘其他养殖品种生长的功效。
养殖范围
彭泽鲫原产在江西省彭泽县的丁家湖、芳湖和太白湖等水域,现分布在中国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所有地区。
养殖条件
彭泽鲫为广温的淡水湖泊定居性鱼类,营底栖生活,喜在底质较肥沃且水草繁茂的浅水区栖息和摄食。它们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很广,能全年正常摄食和生长,对0~40℃的温度均能耐受。但最佳生长水温为25~30℃,在此温度范围内,彭泽鲫摄食旺盛,生长速度最快。此外,彭泽鲫对不良环境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对水体的pH、低溶氧等物理化学因子均有很强的忍受力。它们可以在7~9的pH值范围内生存。
彭泽鲫的养殖池塘要求平整、无渗漏、无禾本科杂草;且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每个池塘配备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在彭泽鲫的鱼苗、鱼种下塘前10~15天,对池塘进行消毒除野。消毒完成后5~7天注水,注水时应过滤,以避免野杂鱼及其卵进入。另外,在鱼苗和鱼种下塘前的7天内,应当施加发酵好的有机肥做基肥,以培肥水质。
苗种培育
彭泽鲫的苗种培育分为鱼苗到夏花、夏花到冬片两个阶段。根据各阶段鱼的习性和食性不同,需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即指彭泽鲫鱼苗培育到夏花鱼种的过程。此阶段应根据生长情况,投喂相应的饲料,夏花鱼种长到3~3.5cm时,即可出塘转入冬片鱼种培育阶段。彭泽鲫夏花在出塘前要经过2~3次拉网锻炼。
夏花到冬片
彭泽鲫夏花下塘1~2天后,就可进行驯化养殖,使鱼种形成集中上浮水面抢食的条件反射。投饲量应根据水温、天气情况、水质肥瘦以及鱼的吃食情况而进行灵活掌握。
日常管理
加强水质管理,使池水“肥、活、嫩、爽”。鱼种培育期间,特别是高温季节,必须经常换注新水,以防水质过肥。
成鱼养殖
放养时间
一般在3月初,当水温达到约15℃左右时,即可将彭泽鲫冬片鱼种放入池塘。
饲喂管理
饲料应选用沉性硬颗粒饲料,要求粗蛋白质含量达到30%以上,同时粉碎细度应在40目(即400mm)以上。
水体管理
鱼种放养以后,应根据水质情况及时注入新水或换水,水色以黄绿色和绿褐色为好。此外,还需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节。
套养
在投放彭泽鲫冬片鱼种时,可搭养白鲢和花鲢的鱼种;也可在养虾、蟹、鳖池中混养彭泽鲫冬片鱼种。
疾病防治
烂鳃病
烂鳃病是由黏球菌引起的一种鱼病。该病主要症状为病鱼行动迟缓,体色发黑,常在水面离群独游,病鱼鳃盖内表皮被腐蚀成圆形或椭圆透明区,鳃丝末端腐烂发白,鳃上附有污泥和乳黄色黏液,严重时鳃丝软骨外露,最终因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烂鳃病的防治方法为全池泼洒漂白粉或三氯异氰尿酸;也可在饵料中拌入强氯精投喂,其效果更佳。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寄生引起的。该病主要症状为病鱼消瘦,游动缓慢,有时嘴圈发白,间隔性侧游,呼吸困难,常群游于池边。
车轮虫病的防治方法为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最好分两天泼洒较为安全,也可用901鱼虫净全池泼洒。
相关标准
《彭泽鲫》是2011年6月1日实施的一项中国国家标准,该标准确立了彭泽鲫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生长与繁殖、检测方法等各项指标,适用于彭泽鲫的种质检测与鉴定。
产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彭泽鲫是中国农业部重点推广的淡水养殖品种,从90年代中期到2010年期间,彭泽鲫的养殖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2010年养殖面积达到90余万亩,总产量突破60万吨,且大批量出口到韩国。
2005年,彭泽县彭泽鲫养殖面积10.89万亩,养殖产量1.00万吨,年平均递增55.99%,产值1亿元;已建成年繁育彭泽鲫夏花鱼种3亿尾的良种繁育基地,和年生产彭泽鲫斑海鲶8000吨的近两万亩无公害彭泽鲫养殖基地。2010年开始,彭泽鲫的加工产业开始加速发展,彭泽县建成年加工5000吨的彭泽鲫生产线,生产出麻辣、油淋、豆豉等8大类真空包装系列彭泽鲫休闲食品,以及针对妇女、老人、儿童等群体水产加工营养保健品---鲫鱼羹和鲫鱼易拉罐头。
2010~2021年间,彭泽鲫已生产优质苗种超过60亿尾,已在中国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地区推广养殖。在中国,彭泽鲫产业已形成完整配套的鱼苗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截至2021年底,彭泽县的彭泽鲫良种场每年向中国各地销售彭泽鲫鱼苗5亿尾以上,全县彭泽鲫养殖面积超10万亩,年产量达2.42万吨,年产值达3.45亿元。彭泽鲫已成为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特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荣誉
2004年10月,彭泽鲫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定为“绿色食品”。
2005年,彭泽县被命名为“中国鲫鱼之乡”。
2009年,彭泽鲫再次被评定为绿色食品。
2006年12月,彭泽鲫被江西省农业厅认证为“江西名牌农产品”。
2007年,彭泽鲫在上海农展会荣获畅销产品“银奖”。
2008年,彭泽鲫在南昌市举办的“2008年中国绿博会”获“铜奖”。
2009年,彭泽鲫“芦花”牌商标被评定为“著名商标”。
2010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彭泽鲫”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农产品地理标志
保护范围
彭泽鲫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江西省彭泽县太泊湖农业综合开发区、太泊湖水产养殖场、彭泽县水产养殖场、芙蓉农场、彭泽鲫良种场、浩山乡、芙蓉墩镇、定山镇、马当镇、龙城镇,共10个养殖单位。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0′40″~116°46′44″,北纬29°55′00″~29°58′20″。
产品包装
在地域范围内彭泽鲫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彭泽鲫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彭泽县彭泽鲫产业协会提出申请,并按照技术规范生产,经登记证书持有人批准方可使用标志,标识标注方法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彭泽鲫”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
包装产品使用标志的其包装须符合以下规定: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彭泽鲫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质鱼类,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可食率高等特点。彭泽鲫的含肉率高于鲫,其蛋白质含量为18.28%,脂肪含量为1.2%,灰分为1.33%,水分为 78.68%,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
经济价值
彭泽鲫肉质好、个体大、形体美,具繁殖简易、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良养殖性能,是一种适应性强、食性杂、病害少、易饲养的养殖鱼类,经济价值高。
相关研究
彭泽鲫的一般养殖模式是春季放养,秋季捕捞的一年一茬养殖。然而,这种模式存在池塘的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偏低的情况。2023年,有研究已探明,彭泽鲫也可采用“一年两茬”的养殖模式。2月中旬放养彭泽鲫冬片鱼种,第一茬鱼6月全部出塘后,6月底又可放养彭泽鲫夏花鱼种,年底可起捕销售。这种养殖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池塘利用率,且第一茬上市的彭泽鲫价格也会高于传统养殖模式中秋季集中上市的价格,大大提高养殖效益。经测算,该养殖模式下,一茬彭泽鲫冬片亩产650kg,二茬彭泽鲫成鱼亩产可达1058.3kg,平均体重278.5g。运用一年两茬养殖模式,江西省彭泽鲫养殖亩产可从传统的500kg左右,提高到亩产突破1500kg,养殖效益大幅提高。
分布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分布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历史
参考资料
彭泽鲫.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16
彭泽鲫Pcc-hira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时序表达(英文).中国知网.2023-11-16
彭泽鲫.COL.2024-1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50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11-16
彭泽鲫养殖现状及制约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中国知网.2023-11-16
彭泽鲫.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查询系统.2023-11-16
彭泽鲫仔鱼生长的形态变化观察.中国知网.2023-11-16
彭泽鲫苗种培育新技术.中国知网.2023-11-16
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3-11-16
江西彭泽县做大做强“中国鲫鱼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4-11-12
江西:小小彭泽鲫成功实现“三级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4-11-12
探访长江畔的小渔场:“彭泽鲫”游出大产业.中国新闻网.2023-11-16
彭泽鲫“一年两茬”高产高效养殖模式研究.中国知网.2023-11-16
彭泽鲫产量创新高 亩产突破3000斤.中国日报网.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