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成庵
如皋福成庵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时,知县梁乔升重建城隍庙,奉明纪信将军为皋邑城隍,尊其墓为城隍坟。墓东南为风水宝地,比丘尼亦从建福成庵,供奉西方三圣,为众生祈求全寿富贵。
历史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皋邑筑城防倭,庵遂处西南城脚,成便僻之地。
福成庵比丘尼向以善著。清顺治七年(1650年)三月,邑入冒襄四十初度,常州市画家恽向应邀请来如。
恽向者,乃画家恽南田叔父、冒辟疆之“复社”社友也,因其兄弟恽日初参加与抗清之故而避寓福成庵中,赖比丘尼庇护之。
革命功绩
福成庵,原址坐落于如皋西南城脚,据考证,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民国初年,有庙房近20间。
当时,如皋城的寺庙庵堂,除日常佛事外,还设有斋堂和房,接纳四乡进城纳粮、诉讼的农户食宿,收费十分低廉。
福成庵因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平日香客和歇宿的农户并不多。住持为宝华和她的徒弟德山。
1927年6月上旬,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成立,而如皋党组织又最早和省委接上联系,因此被批准成立县委。
早在1926年,中共如皋独立支部书记陆景槐就常去福成庵一带物色地下联络点,他与福成庵的宝华住持相处很熟,宝华知道他是干革命工作的,格外给以方便,有时陆就住宿在福成庵。
陆奉调南通市后,独立支部选定福成庵为中共如皋县委成立最可靠的地点。
1927年7月,苏德馨、徐芳德、叶胥朝、王盈朝等人在福成庵的后东寮房内举行了县委成立仪式,王盈朝被选为书记。
这是江海平原上的第一个中共县级组织。
由于宝华师太的精心掩护,这一秘密处所在近一年时间内从未被中国国民党当局识破。
1928年如皋市“五一”农民暴动失败后,由于奸细告密,福成庵遭到敌人搜查,宝华师徒被迫逃至乡下避难。
其后,福成庵于抗日战争中如城沦陷期间被拆毁。
1983年初夏,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叶胥朝、原中共如皋党组织创始人陆景槐联袂来如寻访1927年夏中共如皋县委成立故址,一再要求如皋有关部门能恢复这一对革命作出贡献的尼庵。
叶胥朝还寻访到年近80岁的德山师太。
2003年,中共如皋市委、市政府在整建内外护城河风光带规划中决定恢复福成庵原貌,工程于2004年春天正式动工。
它不仅是《南通市志》所载的八处名胜古迹之一,而且是中共如皋党史和革命斗争史上最重要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