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又名《天王送子图》《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的纸本墨笔画,一说宋人摹本。该作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
《送子天王图》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着他去拜谢天神的故事。《送子天王图》中的人物形象,如天王、文臣、武将、神女、鬼怪等由于身份和地位的不同,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其动作行为与神情表现也各具神韵。武将身材饱满而有力,神女纤巧而秀颁,神怪则骨骼肌肉凸起,给人苍健之感。吴道子笔下略带夸张的人物造型,体现出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追求。
在《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吴道子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顾恺之等人「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那种游丝描法,开创了兰叶描,「行笔磊落,挥霍如莼[chún]莱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技法首重线条和用笔,笔势夭矫,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故线条流转随心,轻重顿挫合于节奏,以动势表现生气,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他敷色比较简淡,甚至不着色。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而它作为一幅中国画,昭示着中国绘画中线描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铁线」衍生出「兰叶线」,从此中国画的线描技法大备。
创作背景
吴道子生活在盛唐时期。唐代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物质基础雄厚,寺庙兴起,佛像画大量增加,人物画主要的内容及作用是赞美帝王官员的功德。而佛教逐渐融合于唐代的社会环境后,被人们与中式的封建神话故事中的神怪形象结合,从而被画家们创作出许多中式的佛教题材绘画。
他和阎立本、李思训这些画家不一样,他们都是贵族出身的宫廷画师,而吴道子则是不折不扣的草根艺术家。唐代佛教盛行,寺庙众多。为了吸引更多的香客,各大佛寺都想请一流的艺术家来绘制壁画。据说长安菩提寺的方丈知道吴道子:爱喝酒,"每一挥毫,必须酣饮",他就在寺门口放了一百石好酒,对吴道子说:帮我画画,这些酒统统归你。强大的市场需求给了吴道子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天王送子图》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
作品内容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此图虽为宋人攀本,却较好地展现了吴道子的绘画风格。画面共描绘了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绘制的是一组人物。坐于正中的是睁大眼睛、双唇紧闭、表情严肃的天王,身旁有同样神情严肃、手持笏板的文臣,还有手捧砚台的两位侍女。这两位侍女与画面中其他的女性形象有些不同,其他女性人物的眉毛较为平缓,而她们的眉毛则有些上挑,体现出其威严和地位较高,但也不失轻松愉悦。持矛武士与持剑武士皆怒目圆睁、满嘴獠牙,武士正要拔剑以防不测。对面驭龙天神及其诗卫牵了一个张牙舞爪、尾巴上翘的龙,怒目圆睁、嘴唇紧闭、眉毛紧锁,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这条龙的身体鳞山向有力,虽然被缰绳牵着,但却桀骜不驯,几乎控制不住,气氛非常紧张。而天王则神色平和,丝毫不慌。这一组人物总体给人一种尊贵严肃的感觉。
第二部分画的是一个踞坐在石头上披发的尊神。形貌诡异,眼睛睁的溜圆。有后烈焰腾腾,烈焰中有几只猛兽和佛的头,左右站着天女和护法。手捧香炉的天女,表情平静,稍带微笑,给人一种温柔平和的感觉。右边两个玩蛇的小妖怪,他们眼睛较小,张嘴吐着舌头,满口獠牙。
第三个场景描绘的是净饭王小心翼翼地抱着初生的悉达多王子前行,王后摩耶夫人跟随其后,还有一个扛扇的侍者随奉左右,迎面一天神张皇拜伏在地上,烘托出释迦牟尼的无上威严。整幅图以释迦牟尼降生为中心,描绘了天地诸界表现的情状。作画的题材虽来自于印度佛教,但画家将人物的外貌、服饰、神韵等完全做中国化的处理,画中诸神、人皆着唐装,人物的动作、神态诠释着中国社会的天子威仪与君臣之道,可见佛教传人中国后,出现了本土化的情况,这在佛教禅宗里得到了印记正,在吴道子的绘画中亦得到了印证。
作品鉴赏
绘画风格
早期佛教绘画多以印度佛教符号表现,造型以抽象为主,后来才慢慢转向注重描绘人物真实眼神体型神情的写实风格。盛唐时期工笔人物画以线描为主勾勒造型,而线描属于工笔画中的一大特点。《送子天王图》中的唐代人物由于服饰的宽大,很多处衣纹需要以长线条表示,其中与人体结构接触的地方起笔实,向下垂去的衣纹以虚收笔,毛发胡须均是虚起虚收的线条,给人以柔软飘动的极强质感,而发饰的小线条精细的描绘着其中的华丽,可以看出用墨运笔刚劲有力,衣纹的前压后搭,每一根线条的起收、提按粗细变化都将人物的服饰和结构交代的很清楚,正如张彦远所指的"笔以立其形质",使人物画向着更加具有写实风格的方向发展。
《送子天王图》中人物服饰仅有几处渲染,如净饭王、官员的官帽和侍女的头饰及衣服,这几处以淡墨渲染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富有节奏感,又增加了服饰的美感,这种渲染方式相较于印度佛教绘画传入的"凹凸法"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并不是用大量色彩渲染甚至盖过线条本身,而是以淡染的方式烘托线条独有的美感,以传统工笔画的表现手法描绘,更适合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习惯。
人物神态
唐代工笔人物画对人物形象神态的刻画,要求表现其真实感,既真实的人物性格和外貌特征的写实手法。由于当时人们生活状况比较富裕,审美更趋向于富态丰满,所以画中的女子形象都是比较丰满的圆脸造型。看《送子天王图》中人物形象的动态外貌,净饭王表情庄严,怀抱着降生的释迦牟尼,面对双腿跪拜的神怪,身体挺直,镇定自如,展现出一代帝王风采。摩耶夫人面带微笑的古典美,微微低着头,伴随在自己丈夫和孩子的身边,风姿神韵,画面中所展现出来的文雅风度与自信正式对唐代女性的直接描绘。各路神怪的惊愕威武,有的表现得很虔诚,有的则手持武器防备意外发生,不仅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同阶层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将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宗教元素的天神怪描绘的栩栩如生。人物脸型也都与唐三彩的俑有很多的相同点,使观赏者可以感受到画面人物的血、肉和情感。
衣着服饰
唐代人生活环境安逸,人们注重享乐,这种现象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再加上当时对外交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都城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都会,结合不断发展的手工业技术,唐代的服饰十分奢华,款式也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特点,不同服饰也相对代表着不同阶层的人们,这一点在《送子天王图》中也有体现。其中帝王、婴儿、随从侍女、后妃、各路神怪、天王武将的服饰、造型与唐代时期和当时的汉文化的特征完全相符,服装上以长袍大褂的造型为主。摩耶夫人表情温雅,仪态大方,发形端庄大气,头梳高簪,搭配各种颜色的金钗、银簪、金步摇等加以装饰,宽大的衣袖长度与画面中的净饭王以及天神天女长度相当,而只有他们脚踏高头丝屡,这也反映出来封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高低等级之分,说明在吴道子心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与天神天女的地位等同,官员大臣以及侍女们相比较净饭王与摩耶夫人就必定会显得朴素一些,略微缺少些端庄的仪态,侍女们没有金钗银簪类的头饰,只是以布条缠绕简单的装饰性。
绘画技巧
在构图方面,《送子天王图》运用的依然是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亦称移步换景)构图方法。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罗列,构成连续的故事情节。在画面构图上,将人物进行分组,使画面产生大小、松紧变化,巧妙地运用了疏密对比关系来烘托主题,整个画面活灵活现。每组人物或多或少均疏密得当,组与组之间又相互呼应。人物绘制尊大卑小,在整幅画面中,最大的人物形象就是稳坐正中的天王,突出了天王的身份最为尊贵。《送子天王图》整幅画未施色彩,仅仅在局部以淡墨稍加晕染,主要以白描的形式绘成,画法以线描为主。此画作的最大特点是其线条遒劲而变化多端,运用不同的线条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地体现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飞舞的飘带,用笔流畅自如,线条变化多端,状若“西湖莼菜条”。
观察《送子天王图》人物的面部线条,与其他线条相比,用的是最细的黑色,且多是用淡墨。其墨色变化也较为明显,在面部中,人物的上眼睑、眼珠以及口缝线的墨色重于脸部其他线条颜色,突出了人物的重要部分。不同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不同,所用线条也不同。如:鬼神妖怪的面部线条最为粗犷,表现出其粗犷豪放的性格;男性角色面部线条变化较小但面部轮廓起伏较大,既体现出男性(天王)的威严,也体现出男性角色的文质彬彬;画面中的女性形象,线条几乎没有变化,细而流畅,体现出了女性的柔美以及华贵的形象,生动传神。准确地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能够体现出不同人物的精神气质。
表现形式
吴道子对于人物的绘制是以书法入画,注重运笔和线条的变化,打破了前人粗细无变化为特征的游丝描,自创线条粗细变化较大的“兰叶描”。这个特点在衣服上体现得较为明显,这样绘制的衣服显得更为柔软飘逸。所以,吴道子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其绘画中的线条变化丰富,包括一根线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粗细变化,也包括许多根线条之间的浓淡变化,以及对于不同质感的衣服以及不同的东西所用的线条也有丰富的变化。驭龙天神的衣服线条颜色重于其旁边的侍者,较侍者的较为刚硬,线条偏直。吴道子通过这种明显的对比来突出一组图画中的主要人物,用来表示不同部分的衣褶。而天神身上衣服的线条也是有浓淡变化的,天神的衣服在空中飞扬,于是飘在上面的衣带其变化最为丰富,粗细差距最大,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体现出了天神驾龙的一种速度感。
这组人物中很多线条都有钉头鼠尾的影子,比如侍者腰带下面的衣褶,给人肚子鼓出来的感觉。对于天神和侍者身上不同材质的物品,例如腰带和头冠,用线较为细且变化不大,但是黑色较重,强调它们的硬朗,因为这些饰品和衣服相比都是质地较硬的东西。侍臣又分为武将和文官,比较武将和文官的服饰,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武将的服饰线条粗细变化非常急促且起伏非常大,衣褶也比较随意凌乱,而且弯曲柔软飘逸,鲜明地体现了武将不修边幅和魁梧凶悍的特质,裸露的肌肉也显示出了武将的强壮。而文官的衣服线条粗细变化则非常平缓,衣褶变化幅度也非常小,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比较符合文官这一人设。吴道子运用不同的线条和表现方法,准确地突出了天王的地位,明显地区分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两个玩蛇的小妖怪,左边小妖怪长有长毛,且为豹纹;右边小妖怪赤裸上身。对于这两个小妖怪的塑造,多是绘制其裸露的肌肤,吴道子用类似波浪纹的较短线条描绘右边妖怪,线条多是两边细中间粗,表现出了其身体健硕;与之形成对比的左边妖怪,其线条较为流畅平缓。两妖之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手捧香炉的天女形象,吴道子用不同的墨线表现出天女服饰的不同,如里面衣服的袖子就用了淡墨来表现。同样也用淡墨渲染了不同的衣服结构,此形象和之前的天女相差无几,线条流畅,变化平缓。这可能也是吴道子此画作中女性形象的大体样式,稍有区别。如来护法神大自在天端坐正中,其身上最为显眼的就是环在身上的飘带,作者用了较重的黑色和较粗的线条来绘制,使它最为突出。其衣服下摆作者用了稠密的波浪线条画出了衣物厚重、柔软的感觉。肩扛长矛的天神和手捧花瓶的天女,两者相对比,天神魁梧有力,天女柔美温婉,他们衣褶上的墨色变化也十分自然生动。
天神身上衣服的线条较粗,变化趋于平缓,给人一种稳健、壮实安稳的感觉。而天女身上的衣服,线条粗细变化较大,细的地方很细、粗的地方又很粗,这种急促的粗细变化,给人一种飘逸灵动的感觉。天王怀抱释迦摩尼、摩耶夫人及其侍从陪同左右,天王及侍从衣服用线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出现了较为方折的线条,摩耶夫人身上的线条则平滑委婉。男性角色的衣物较为结实、硬朗,这样就明显地区分出了人物性格,突出了男性角色的阳刚硬朗和女性角色温婉柔美的气质。摩耶夫人头上的饰品饰物繁琐华贵,体现了其身份尊贵。不太繁杂、轻重顿挫、富于韵律似的线条,具有粗细刚柔、长短虚实的特点。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流传与收藏
《送子天王图》收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
作品影响
作为一幅中国画,《送子天王图》又昭示着线描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铁线”衍生出“兰叶线”,从此中国画的线描技法大备,无怪乎苏轼语:“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作品评价
明代书画收藏家张谦德《清河书画舫》:“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纸本,水墨真迹,是韩氏(存良)名画第一,亦天下名画第一。”
作者简介
吴道子,唐代画家。生卒年不详,约生于李治时代代,活动于李隆基开元、天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据传他初从张旭、贺知章学书法,后改学画。曾任州瑕丘县尉,因画名召入宫廷,改名道玄,授内教博士,官至宁王友。
吴道子是画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被尊为"画圣",民间画工则奉为"祖师"。他擅长人物画,主要画宗教题材壁画,据载有三百幅之多。他画衣纹自有一套,服饰如当风飘舞、富有动感,被誉为"吴带当风"。苏轼对吴道子有极高的评价,他说"画重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柔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苏东坡集》"书吴道子画后')对吴道子可谓推崇备至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吴道子画"古今独,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
参考资料
吴道子画作 大唐盛世丹青中的佛国与地狱_佛教频道_凤凰网.凤凰网.2021-11-18
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的佛国丹青 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搜狐网.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