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
加油站是为社会车辆提供汽、煤、柴油并兼营多种成品油的零售场所。
加油站一般是由加油机、加油枪、储油罐及电脑操作系统组成。加油站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为汽车加油,布局应根据汽车分布、流向及流量而定。加油站具有社会公益性和企业性职能,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油站在城市交通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必须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中。
汽车加油站经营的是易燃、易爆的特殊商品,根据零售经营服务的特点,要求24小时昼夜服务。同时,加油站又位于交通比较便利的位置,面向整个社会,虽然建设规模不大,但“五脏俱全”。加油站的网点设置比较分散,而且单独经营承包,自负盈亏,独立进行经济核算。
加油站组成部分
加油机
加油机是加油站专用的主要设备,为各种机动车辆加注各种汽油和轻质柴油。目前国内外生产的加油机规格种类繁多,从机械式、电子式发展到采用磁卡由微机管理的自动加油机。加油机的流量分为两种,50~60L/min的适用于给小轿车、面包车加油,80~90/min的适用于给大型客货车和集装箱车加油,但各种加油机的基本结构即机械部分是一样的。机械式与电子式的区别主要在于数字显示装置的不同。电子式可与电脑微机配合使用,达到自动操作的目的。加油机的计量精度为±0.2~0.3%,每加油30万升要求自行标定一次,一般每半年由计量部门进行标定检查。按结构和安装形式,加油机可分为地上式、悬挂式、潜油式、移动式四种。
加油枪
加油枪是加油机的主要工具,用以加注各种油料。加油机通过加油枪将汽油、煤油、柴油、及其他非腐蚀性液体注入各种车辆和容器。加油枪有普通型和自封型两种,国内生产的绝大部分是普通型加油枪,自封型加油枪主要是国外进口。目前进口的自封型加油枪主要是日本东机工(Tokico)和美国ELAFLEX生产,国内长空机械厂、重庆仪表厂、成都日月加油机厂也试销自封型加油枪。
储油罐与配件
储油罐是加油站的主要储油设施。绝大部分储油罐是钢质卧式油罐并采用地下罐直接埋于地下,用油罐运输槽车将油自流放入罐内。地下罐的埋置深度由工艺安装计算决定,一般为800~1000mm。其优油罐点是油品的蒸发损耗少,安全可靠。目前大多数加油站采用这种储油罐。根据规范要求,加油站的总储油容量为15~150立方米。因此,地下钢质储油罐的单罐容量为10~80m³其规格尺寸见下表 。油罐配件包括量油孔、阻火器、底阀、快速密封注油接头等。
以上参考资料
电脑操作系统
微机管理网络系统使加油站所有销售、结算、计量均在电脑里储存,所有操作均有相应的中文或英文提示,并采用菜单式选择各种功能,系统的有效覆盖半径为3~5km,可满足大型加油站多种营业的需要。网络可采用星形布线,贴点位置不受限制,移动方便,并可降低布线成本。
加油站级别划分
根据中国石化SHQ1一1999《加油站建设规定》中规定的标准,加油站按加油车位数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加油站类型划分
根据中国石化SHQ1-1999《加油站建设规定》中规定的标准,加油站按功能可分为单纯型、复合型和综合型三类。
单纯型加油站
其功能主要是为机动车加注燃料油,兼营润滑油。
复合型加油站
在加油的基础上增加为机动车加注液化石油气的功能。
综合型加油站
除了为机动车加注燃料和润滑油外,并附有车辆小修、清洗、便利店等功能。
加油站经营性质划分
按经营性质加油站又可分为独资、租赁、股份制、连锁经营等类型。
独资站
由投资者全额投资并独自经营的加油站。投资者对加油站全部财产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
合资站
合资加油站包括中方内部合资和中外合资。由多个投资者共同投资兴建并拥有产权和经营权的加油站。它与股份制的区别是:不严格按照出资比例享有分配权。
联营站
由两方或两方以上以资金、土地、设备等形式作为投资而组建的并按出资比例分成的加油站。由于此类加油站联营合同很不规范,出现的问题和纠纷较多,目前,工商局已不再批准,改批股份制加油站。
租赁站
指不改变加油站所有权,在一定期限内,把经营权转租给非投资人经营的加油站。租赁加油站应签定租赁合同,明确租赁期限、利润分配、租赁双方责任、权利等内容。
股份制站
由两方或两方以上当事人共同投资,并按投资比例确定加油站财产所有权和利润分成比例的加油站。按股份制组建的加油站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股份制企业的有关章程运作,以保证产权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连锁站
指加油站主管企业或上级公司通过直接投资、签定连锁契约等方式建立连锁销售网络所形成的加油站,或者加油站本身通过签定契约加入他人连锁销售网络的。连锁加油站按经营形态划分主要有三种:正规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
加油站灾害隐患
油品易产生静电性
1.油品静电
静电是指两种物质接触分离时产生的电荷。在油品输转过程中,由于摩擦和压力作用会产生静电。静电的大小与油品的电阻率、流速、材质、管路的长度和内壁光滑程度有关。
2.静电产生的机理及特点
油品容易产生静电,是由于摩擦引起的。物质由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两种物体接触时,由于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不同,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被拉向另一个物体,形成偶电层,当两个物体迅速分离时,静电就产生了。摩擦起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两种物体接触又分离的过程。
3.静电事故的成因
加油站中,静电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不能完全消除静电,但通过让物体静置,可以实现电荷的中和,降低静电引发事故的风险。例如,向油罐注油时,油品与管壁摩擦产生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加上周围存在爆炸性混合物,静电放电就可能引发燃爆事故。因此,对油罐车静电的产生也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其反复接触、摩擦,容易导致电荷积累。
4.静电防护的基本方法与措施
(一)减少静电的产生
油品流动产生静电,需控制流速,加油站应使用油泵加压输油,并控制初速,避免喷溅式注油。注油时应防止空气、水、杂质等混入,防止静电产生。注油时应避免冲击罐壁和罐底,最好采用快速接头连接罐车的卸油口和油罐的进油管口,避免油蒸气溢出。过滤器应远离出油口,并设缓冲器或加粗管子,不宜在出口处设置栅格、纱网等过滤装置。
(二)加速静电流散,防止静电积聚
为防止静电积聚,加油站通过接地和跨接的方式,加速静电流散,将带电体电荷降到最低,防止静电放电。接地是指将导体与大地电气连接,跨接是用导线连接不连通的导体,实现等电位,避免形成静电放电火花间隙。油罐、输油管路、油泵、加油机等设备工作时都需接地,防静电积聚。接地装置包括接地体和接地线,接地线与设备连接有要求,连接应可靠,导通性良好。
油品易燃
1.油品燃烧的特点
(一)轻质油品的燃烧特点
轻质油品燃烧的主要特点是轻质油品密度小(一般不大于0.85),燃烧热值高、速度快、火焰高、火势猛、热辐射强,易造成罐顶、罐壁塌陷,易引起相邻油罐及其他可燃物的燃烧。
(二)重质油品燃烧的特点
重质油品燃烧的主要特点是密度较大(一般大于0.85),燃烧速度较慢,具有热波性,容易出现沸溢、喷溅现象,火焰常呈现时高时低的现象。火焰低时,燃烧强度较弱,是灭火的良机。
(三)油品在洞室内燃烧的特点
洞室、半地下油库加油站的油罐室和巷道在油品燃烧时具有缺氧、有害物质积聚、排烟困难、烟筒效应、油品燃烧液面温度及其速度等特点。火灾形式主要有散发、积聚的油气及流散油品着火爆炸。
3、加油站火灾的形式
(一)油罐火灾
油罐起火原因。油罐发生火灾的原因较多,一般有明火作业、电器火花、静电火花、自燃、雷击等。
(二)铁路和公路油罐车火灾
铁路和公路油罐车在装卸油过程中,可能因铁器碰击、静电、雷击、杂散电流等火源点燃,形成罐口燃烧的“火矩”形火灾或爆炸;在运行过程中,如出现撞车、颠覆、翻车等事故时,往往导致油罐车爆炸、破裂,油品流散的大面积火灾。
(三)油桶火灾
油桶灌装作业可能由于碰撞、静电等火源点燃引发火灾或爆炸;油桶修理焊接作业中,因油桶内积聚可燃性混合气体而爆炸的事例较多;桶装油品库房(棚)、堆放场发生火灾,如扑救不及时会出现油桶爆炸飞起的情况。这是由于油桶两端是薄弱环节,受热爆炸时一端破坏所致。在爆破喷射力的作用下,横卧油桶向未爆炸的一端飞跑,立放油桶会腾空飞起。这样就会造成火灾的扩大蔓延。
(四)流散油品火灾
这类火灾情况复杂,受流散油品多少、跑油部位、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在装卸、灌装作业及检修作业中,因油品失控或少量滴漏、抛洒被火星、高温表面等点燃形成。由于安全防护设施不全或技术状况不良,流散油品可能流到库外而被点燃,火焰沿着油流燃烧到库内,或者在河流、湖海的水面形成大面积火灾。
(五)逸散积聚油气爆炸
逸散积聚油气爆炸多发生于油桶修理焊接,各种管沟,储存过易燃油品的空油罐,洞室和巷道,以及其他易于积聚油气的场所。其点火源有明火、电火花、雷击等。通常油气爆炸破坏性大,会造成伤亡,也会导致重大火灾的发生。
4.加油站火灾扑救基本方法
根据燃烧的充分和必要的条件,防火、灭火的基本方法就是去掉其中一个或几个条件,使燃烧不能发生或不能持续。
(一)冷却灭火法
冷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使可燃性蒸气或气体的释放速率降低,直至停止,从而使火熄灭。作为冷却介质的灭火剂,其降温效果,主要取决于它的比热、潜热、沸点。最常用的冷却介质(灭火剂)是水。水灭火的优良性能是水的比热、潜热,利用率较高,取材方便。
(二)稀释氧灭火法
稀释氧灭火是对气体空间中的含氧量而言的,对于化合态固定在分子结构内的氧是无法稀释的。如将CO2、N2等气体人工喷射到着火空间里,降低该气体空间的含氧百分率,可使火灾熄灭。氧气稀释的必要程度,因可燃物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
(三)移去可燃物灭火法
有焰燃烧模式,其固体或液体可燃物必须先气化,可燃固体被热解蒸馏或液化蒸发,可燃液体蒸发,可燃气体不经历上述过程。无焰燃烧模式是燃烧不需要气化,直接发生在固体与空气的界面。由此可知移去可燃物,破坏燃烧的必要条件是灭火的重要方法。移去可燃物的方法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移去可燃物就是将可燃物撤离火灾现场,间接移去可燃物就是排除有焰燃烧的蒸气,或者覆盖无焰燃烧灼热的表面。
(四)化学抑制火焰灭火法
化学抑制火焰进行灭火的方法,仅适用于有焰燃烧的模式。化学抑制火焰灭火惟一的条件是,必须使活性形式的基团OH”、H*、O-2等不能起维持火焰的作用。具有干扰活性基团性质的物质分属三类。
(五)各种方法的联合灭火法
在实际灭火方法中,没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单一原理进行灭火的,每一种基本灭火方法都包含有其他基本灭火方法的原理和作用,只是冷却、隔离可燃物、稀释氧含量、化学抑制火焰等作用的主要与次要之别。通常灭火都是各种灭火原理、各种基本灭火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喷射水灭火,以冷却降温为主兼有隔离可燃物、稀释氧含量的作用;泡沫覆盖灭火以隔离燃烧物为主兼有冷却降温的作用;喷射干粉灭火以化学抑制火焰为主兼有隔离可燃物的作用;喷射二氧化碳或液氮灭火以稀释氧含量为主,兼有冷却降温作用。
加油站安全评价与应急预案
安全评价
1.加油站安全评价的目的
加油站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才能经营,选择有资质的评价机构进行安全评价是审批前置条件之一。安全评价的目的是评估加油站的安全状况,找出问题并提出安全措施和建议,以改善安全状况,实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2.加油站评价的主要依据
《危险化学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令第36号)
3.主要评价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
以上安全评价参考资料
应急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必须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同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当发生意外事故时,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立即组织救援,并立即报告当地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和公安、环保、质检部门,并要求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必须为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指导和必要的协助。因此,作为危险化学品的经营单位,加油站必须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目的、要求和步骤
1.预案编制的目的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为了提高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以对危险源的评价和事故预测结果为依据而预先制订的事故控制和抢险救灾方案,是事故救援活动的行动指南,有时也称为事故应急响应计划。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要迅速而有效地将事故损失减至最少。应急措施能否有效地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案与实际情况的符合与否,以及准备得充分与否。应急救援预案的总目标是:将紧急事故局部化并尽可能予以消除;尽量缩小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2.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1)根据实际情况,按事故的性质、类型、影响范围、后果严重程度等分等级地制订相应的预案。为使预案更有针对性和能迅速应用,一般要制订出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如火灾型、爆炸型、泄漏型等。一个单位的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要形成统一整体,救援力量”要统筹安排。
(2)预案要有实用性,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条件制订,使预案便于操作。
(3)预案要有权威性,各级应急救援组织应职责明确,通力协作。
(4)预案要定期演习和复查,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检查和修正。
(5)应急救援队伍要进行专业培训,并要有培训记录和档案。应急救援人员要通过考核证实确能胜任所担负的应急任务后,才能上岗。
(6)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平时就要组建落实并配有相应器材。
(7)应急救援的器材要定期检查,保证设备性能完好。
3.预案编制的步骤在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一般有以下主要步骤。
(1)编制准备。包括成立预案编制小组;制定编制计划;收集资料;初始评估;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能力与资源评估。
(2)编写预案。
(3)审定、实施。
(4)适时修订预案。
加油站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内容
1.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加油站的地址、占地面积;职工人数及人员分布;油品的品名及储量;加油站周边区城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情况。
2.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可选择对以下材料辨识的事故类别、综合分析的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目标:
(1)安全评价报告。
(2)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3)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4)其他根据确定的危险目标,明确其危险特性及其对周边的影响。
3.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备、器材及其分布
4.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1)依据事故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组成人员包括主要负责人及其有关管理人员、现场指挥人。
(3)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确定现场指挥人员: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负责保护现场及相关数据。
5,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2)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6.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根据各岗位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
7.人员疏散、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事故的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2)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3)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4)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
8.危险区的隔离
依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确定以下内容:
(1)危险区的设定。
(2)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3)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9.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检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防护、监护设施。
(2)抢险、救援的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3)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4)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5)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6)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10.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依据事故分类、分级,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置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
11.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1)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2)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12.应急救援保障
(1)内部保障。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应急队伍,包括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讯、供应、运输、后勤等人员;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油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存放地点、保管人;应急通信系统;应急电源、照明: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保障制度目录,主要包括责任制、值班制度、培训制度、应急救援物资的检查维护制度、演练制度等。
(2)外部救援。依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单位互助的方式;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信息咨询;专家信息。
13.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依据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
14.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1)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2)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15.应急培训计划
依据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社区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
(2)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
(3)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
16.演练计划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演练准备。
(2)演练范围与频次。
(3)演练组织。
17.附件
(1)组织机构名单。
(2)值班联系电话。
(3)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4)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5)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6)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7)加油站平面布置图。
(8)消防设施配置图。
(9)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示意图和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10)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联系方式,供水、供电单位的联系方式。
(11)保障制度。
以上应急预案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