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亚琳
冯亚琳,女,1952年出生,西安人。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四川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冯亚琳,1977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法德系,1985年毕业于德国法兰克福法兰克福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该校文学博士学位。
1998、2002、2005年三次赴德国短期访学。1999年晋升教授。2002年被评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德语学科带头人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主任,重庆市高等院校教师高级职务外语学科评审委员会委员。
个人成就
冯亚琳长期从事德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已发表专著4部,译、编著20多部(含合作),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曾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一次,重庆市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专著《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多次受到四川外国语大学和重庆市的表彰,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劳动模范、“红岩好教师”和重庆市“教学名师”、“四川外语学院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
项目
1)君特·格拉斯小说研究(重庆市社科项目),已结题
2)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WW020,主持),已结题
3)文化记忆场研究(重庆市社科联特别委托项目)
专著
1.《从发展理论看中德学生作文中个体意识的文化差异》(德语),德语教学史系列,第15卷, 主编: 约。荷曼教授, 彼得。朗出版社, 1994。
2.德语文学与文化——阐释与思辨,重庆出版集团,2007。
3.君特。格拉斯小说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译著编著
1.亨利希·曼: 《皮波·斯巴诺》, 中外文学, 沈阳市: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六期。
2.海因利希·奥特: 《上帝》 (合译), 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理论出版社1990年版。
3.克劳斯·施勒特尔: 《亨利希· 曼》,《外国著名思想家译丛》(文库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散文集》(合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版
6.格拉斯《比目鱼》(合译),桂林市: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
7.《赫尔巴特论文集》,哲学卷一(合译),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版。
8.“德语惯用语词典”(合作)(字母: g, h, i, j), 台北市:中央图书出版社1992年版。
9.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庆市(主编之一),德国工商协会出版社2002版。
10.德语初级口语教程(合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
11.德语天天学系列(主编),广州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版。
12.德语一日一短文,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版。
13.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魂断阿尔卑斯山(合作),武汉市: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4.赫·库普曼: 《形象思维 - 关于席勒的哲学论文风格》, 见 \u003c\u003c席勒与中国\u003e\u003e,357-376页,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 成都市
15.奥特:《末世论的所在》,道风汉学神学学刊第9期,1998,香港特别行政区,27-42页
16.沃尔夫冈·顾彬:论中国人的忧郁,载《跨文化对话》(四),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17.德语阅读教程(第一册)(主编),陈瑾、吕晶珠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论文
《‘文学的使命’” - 评安娜。西格斯的长篇小说 \u003c\u003c死者青春常在\u003e\u003e》,外国语文,1986年第1期。
1. 《关于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专业学习中厌倦情绪的分析》, 外国语文 - 高教研究专版,1988年第1期。
2. 《语言游戏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外国语文 - 高教研究专版,1989年第2期。
3. 《关于德语高年级写作课教学目标等问题的思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4. 《关于个体的自我经验 - 中德学生作文价值取向比较之一》,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5. 《当代中德写作理论比较》,重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重庆市。
6. 《关于外语写作的文化制约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专版,1995年。
7. 《生命的意义 - 中德学生作文价值取向比较之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第4期。
8. 《辨证手法与陌生化效果 — 也谈布莱希特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重庆出版集团,2003年。
9. 《论布莱希特的小说创作》,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12期全文转载。
10. 《起程 — 当代德语文学作品中自我追寻的模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1. 《关于个体的外部经验 — 中德学生作文价值取向比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增刊。
12. 德国十八世纪自传文学中的个体意识,《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9期全文转载。
13. 语言危机与人的异化——评彼得﹒汉特克的《罚点球时守门员的恐惧》,《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第3期,南京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10期全文转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收目。
14. 追求理想人格的自我写照——歌德自传《诗与真》解析(1万字),《庆祝四川外语
学院建校50周年学术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 谈德语师资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德语教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16. “互为文本性”作为结构原则── 彼得·汉特克的小说《为了长久告别的短信》与传统文本的互文关系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7. Die Geschichte holt einen doch wieder ein, „Die Literaturstraße“ (文学之路)第2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18. 《生死朗读》的叙事策略探析,《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9. 君特·格拉斯的新作《蟹行》——兼谈德国战后文学的新视角,《译林》2002年第4期。
21.“不确定性”作为间离手段——论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基本叙述策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2.批判、继承与能指游戏——论君特·格拉斯作品中基督教题材的表现手法及意义,《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23.“浪漫的书”——论施莱格尔的小说理论与小说试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J4《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4.Literarische Uebersetzung in interkultureller und hermeneutischer Sicht(从跨文化与阐释学角度看文学翻译),《文学之路》第4卷,德国符兹堡:Königshausen\u0026Neumann出版社,2003。
25.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J4《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6.德国浪漫文学概念辨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J4《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
27.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3期。
28. Phantasie und Tastsinn – Über das Wirklichkeitsvertändnis von Günter Grass. Literaturstraße.Band 5 Würzburg: Königshausen\u0026Neumann 2004.
29. 具象与想象——论君特·格拉斯的真实观与叙事原则。《国外文学》,2005年第3期。
30.Erkundungen der anderen Wahrhe信息技术 Günter Grass´ Märchenverständnis im Roman
Der Butt im Verhältnis Zum romantischen Märchen. „Wenn Freunde 澳大利亚 der Ferne
kommen“. Eine west-östliche Freundschaftsgabe für Zhang Yushu zum 70.
Geburtstag. 法兰克福 a.M.: Peter Lang 2005.
31.从《金罐》和《沙人》看霍夫曼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第1
期。
32. „…durch Rückgriffe Zukunft herstellen“.Ökologische Aspekte in Günter Grass’ „Die Rättin“.
Erinnerung als konstituierender und reflektierender Prozess. Zeitschrift fuer Germanistik 2/2006.
33.“Bildungsreise“ nach Amerika? – Der Mensch und seine Umwelt in Kafkas Amerika-Roman Der Verschollene, Neue Beiträge zur Germanistik. Band 5/Heft 1. Internationale Ausgabe von „Doitsu Bungaku“. München: IUDICIUM 2006.
34. Geschichtliche und menschliche Ambivalenz als Vorzeichen der Moderne - Über den „Doppelsinn des Lebens“ in Friedrich Schillers Wallenstein-Trilogie. Literaturstraße Band 7 Würzburg: Königshausen\u0026Neumann 2006.
35.“误读”的文化因素及其他——接受美学与跨文化阐释学视野中的外语文学作品阅读课,《外语院校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研究》,重庆出版集团,2006。
36.2001至2005年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合作),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第2期。
37.德语语言文学发展报告2006(合作),载《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发展报告2006》,王鲁男主编,重庆出版社,2007。
38.歌德教育思想的再解读,载《外国文学》2007年第4期。
39.浪漫派文学——德国文学花园中的奇芭,载《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2007年第1卷,张玉书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0.Beschränkung und Bewahrung als Gegengewichte. Einige Aspekte in Goethes Bildungsgedanken und ihre Aktualität. Literaturstraße Band 8, Würzburg: Königshausen\u0026Neumann 2005.
41.记忆的构建与选择———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张力场中的格拉斯小说《外国文学》.2008 年 1月第1期
42.自然作为文学回忆的符号——— 论君特· 格拉斯小说中功能化的自然描写.《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