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安满城

西安满城

西安满城,是清代在西安的东北城区设置的八旗驻防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新城广场一带,始建于清朝入关后的第二年(1645年),于顺治六年(1649年)建成,在清代是专供满族人居住的地方,城内驻扎着八旗官兵,以及清政府官员及其家眷。满城南墙自钟楼东南角起,沿东大街南侧直抵长乐门南侧,北墙从钟楼东北角起,沿北大街东侧直抵安远门东侧。

1911年10月22日,西安同盟会和哥老会的骨干分子响应武昌起义,发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在西安满城展开了攻城之战。1912年,陕西都督府下令拆除了满城西、南两面城墙。

截至2017年11月02日,西安满城只有新城广场南侧保留了一部分明秦王府城墙,并且得到修复,并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满城位于西安市新城区新城广场一带,在清代是专供满族人居住的地方。满城南墙自钟楼东南角起,沿东大街南侧直抵长乐门南侧,北墙从钟楼东北角起,沿北大街东侧直抵安远门东侧。

建造背景

1644年清军入关后,清朝定都北京。为了强化对于广阔疆土的统治,其战斗主力 八旗军大约被分为四部分,驻防天下各地。八旗驻防之处多为军事要塞、水路要冲或省会之地,进可携手联动抵御外敌,退可互为援助镇压内乱,更可以满足统治者树立满人地位特殊、镇压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要求。

历史沿革

满城建立

顺治二年(1645年)在陕西西安所设立驻防旗兵,设置满、蒙士兵各 2000 人,弓匠28人,铁匠 56人,建于原城址的东北角,为“城中城”的嵌套结构。顺治六年(1649年),西安满城建设完成。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满城增设驻防官兵,于是在城内东南一隅修筑界墙,屯驻汉八旗军,称为南城,与原满城隔路相望,相互支撑。至此,西安八旗驻防城的建筑体系大致已经完成。满城的封闭性有效隔绝了满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而作为清政府的军事据点。

辛亥革命时期

1911年10月22日,西安同盟会和哥老会的骨干分子响应武昌起义,发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先从西安南门进城,经书院门和开通巷,占领设在东县门的军装局,夺取了战斗必需的枪支弹药。同时,从西门进城的起义军,占领了巡抚衙门南辕门(今称南院门)和城内制高点之一的鼓楼。以骑兵将军文瑞为首的清兵紧闭满城城门,企图凭借最后的防线——满城而负隅顽抗,并俯靠东门、钟楼等制高点与起义军对峙。针对敌人的军事布防,由钱鼎三、张凤翙等为首的起义军决定从西、南两面夹击满城,并事先令炮营抢占了西安大城的东城门楼。

1911年10月23日拂晓,南路起义军挖开大差市和小差市之间的城墙,率先冲入满城城内。西路起义军则在攻下新城门后,以猛烈的炮火击中城北的火药库,造成清军重大伤亡。看上去坚固无比的满城,根本招架不了新型武器的攻击。清军失去赖以抵抗之屏障,很快土崩瓦解,整个满城也就随即被完全攻克。至此,满城已完全丧失其军事功能,城内的满人也逃亡殆尽,再加上战火的严重破坏,这座昔日森严的城中之城逐渐沦为一片废墟。

拆除城墙

民国元年(1912)9月,陕西都督府下令拆除了满城西、南两面的城墙,由于满城东、北两面城墙是借用明西安城东、北面城墙一部分,因此拆除西、南两面城墙之后,满城实际便不复存在了。到1921年冯玉祥督陕前后,原满城废墟里依旧是瓦砾成堆,衰草凄凄。

建筑布局

据雍正《陕西通志》的记载,满城南垣和西垣的墙体厚度虽然比不上西安大城,但其高度应当与大城墙相当。雍正年间修纂的《八旗通志》记载,西安满城"南北长一千二十八步,东西长一千二百步",光绪十九年(1893年)陕西舆图馆《陕西省城图·测绘图说》则称"满城周二千六百三十丈,为十四里六分零。东西距七百四十丈,为四里二分零,南北距五百七十五丈,为三里一分零"。现代实测显示,西安满城周长约8767米,东西长2466米,南北宽1917米,面积约4.7平方千米,约占大城面积的40%。西安满城共开有7座城门,以开门方向论,西面自北而南分别为新城门、西华门和钟楼东门洞,南面自西而东分别为端履门、大栅栏和土门,东面为长乐门,北无城门。西有、南两面各有3座城门,便于加强满城与大城内其他地域的联系。

西安满城是一座纯粹军事性质的八旗驻防城,城内的布局和设施俨然一座巨大的军营。为适应军事化管理的需要,满城内部对明秦王府、郡王府以及附属机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在原有基础上安置了重要的军事设施与八旗衙署。如将明秦王府整体拆毁荡平,建成八旗校场,用于满城驻防部队的军事训练,又如秦藩保安王府、汧阳王府分别改为八旗会府、满提督府,原先守卫秦王府的西安右护卫、西安后卫分别改建八旗将军署、左翼副都统署,秦府西南兴建右翼副都统署,秦藩郃阳王府则改建为左翼汉军副都统署。这些军事机构如八旗将军及左右翼副都统署、八旗校场、旗营堆房(巡防哨所)、军械库、火药库都占据着特别突出的地位。城内八旗兵驻防也有着较为严格而固定的位置,所谓"各照方向,不许错乱"。"城之北曰镶黄、正黄旗,其东曰正白、镶白旗、其西曰正红、镶红旗,其南曰正蓝、镶蓝旗",这是依照五行相克的原理制定的。东方属木,白色代表金,正白、镶白旗驻东方,取金能克木之意,西方属金,红色代表火,正红、镶红旗驻在西方,则火能克金,南方属火,蓝色代表水,正蓝、镶蓝旗驻在南方,则水能克火,北方属水,黄色代表土,正黄、镶黄旗驻在北方,则土能克水。依照这一原则,西安满城八旗被划分为8个区,大致以校场为中心。两黄旗驻扎在八旗校场的北边,即今陕西省政府以北地区,两红旗驻扎在八旗校场的西边,即今陕西省政府到北大街之间,两蓝旗驻扎在八旗校场的西南,满城的南部地区,即今东大街钟楼、端履门到大差市以北的地区;两白旗驻防在八旗校场以东,即今大差市到西安火车站解放路以东的地区。不过,这只是大致分布的原则,并不是绝对的固定,如校场东边还有镶蓝旗堆房,正南方也有正红旗堆房。八旗驻军又分别归属于左、右翼副都统衙署管辖,左翼副都统衙署管辖东4旗,即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旗;右翼副都统衙署管理西4旗,即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旗。满城内各重点紧要地点又分设堆房38座,主要分布在今大差市到火车站解放路以西、八旗校场周围,每处堆房均有八旗兵值班巡查,严密守卫。满城除了驻扎防守的八旗军队,还有大量的军兵家属。因为八旗制度原本就是以旗统人、以旗统兵的军政合一的制度,又是备战、务农两不误的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因此八旗驻军的妻儿老小也是八旗的一分子,因此有大量人口居住在满城之中,城内街巷非常密集。据清光绪十九年陕西舆图馆测绘的《陕西省城图》的注释文字记载,满城内有7条大街、94道巷子,其中东西向大街包括西华门大街(今西新街)、新城门大街(今后宰门街)、头条街(今后宰门街北)、二条街(今西七路)、三条街(今西八路)等。这些街巷有效地将满城各区域及四面城墙连接起来,既增强了满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又便利了满城与大城其他区域的交通。满城街巷自民国以来历经多次扩修,形成了今日西安城东北部街道的基本格局。

所获荣誉

相关影响

满城的拆除可以算得上是近代西安城市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城中之城,满城的存在破坏了城市的完整性,禁锢了近代西安城市的发展。满城作为军事堡垒,给城市带来的只有森严萧条兵戈之气,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拆除它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满城的拆除,既打破了人为划定的界限,使整个西安城重新连为一体,使城东北部大片土地的功能得以彻底改变,为以后新市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资料

西安满城的拆除...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