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步文
1978年7月,第二次参加高考的董步文终于如愿以偿,他以总分324分的成绩被兰州大学气象系录取。 1982年6月,董步文从兰州大学气象系顺利毕业,当时,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参加工作领薪水,因为贫寒的家庭太需要他来分担养家糊口的重任了;二是考研究生继续求学。 1988年8月,年仅25岁的董步文以兰州大学气象系硕士研究生、讲师的身份考入英国里丁大学气象系攻读博士学位。
个人简介
气象专家。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92年于雷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6年在雷丁大学气象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气候模拟及亚洲季风变率。1997至2002年在雷丁大学全球大气模式中心从事大西洋气候变率的研究。2002年起在英国哈德莱中心研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变率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少年时光
1963年农历正月十五,董步文出生在灵台县什字镇梁家咀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家境的清贫,生活的苦涩,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受村子里耕读传家风气的熏陶,“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很早就在他心中落地生根,然而,从他上小学起,文化大革命的狂潮一浪接一浪,年幼的学生不是被领着到处参加批判会、看“现行反革命分子”被游街示众和枪毙,就是领着学工学农,学校的教学秩序被破坏尽,课堂上能学到的知识很有限,课外阅读便成了弥补课堂学习不足的最有效手段,小人书和凡能借到的读物,不管能否读懂,他都读得如饥似渴,课外读物成了他获取知识的富矿。1974年到1978年6月,在灵台二中读中学的4年半时间内,除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半年多时间,他的大部分时光依然被浪费在极端左翼政治的喧嚣声中,在校办工厂里砸钢筋,一学期几个礼拜驻校办农场,放牛放羊、耕种收割、盖房挖窑、打井修路,化学课学制土菌肥,物理课学农电知识,数学课学着为一个劳动日只值几分钱的农民搞决算,语文课学着写强词夺理、荒诞不经的大批判稿。在愚民术被滥用的年代里,董步文和他的少不更事的同龄人一样,让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们当玩物一样抛来抛去,本该绽放知识之花的心灵的沃土上被强植上荒草。1976年10月,作恶多端的“四人帮”的垮台,宣告了“文革”这段荒唐历史的终结。1977年10月的一天早晨,学校广播向全校师生报告了一条特大喜讯:被废除多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年底全国举行大中专院校招生考试!这条喜讯不一声春雷,灵台二中整个校园沸腾了,许多老师和学生喜极而泣,董步文也不例外,正上高二的他,马上面临毕业,前途渺茫,喜讯让他心中希望的火苗再次喷吐,灰暗的未来一下子春光明媚,喜讯让他从小就有的考大学的梦一下子变得真切起来,他能不激动?之后的日子里,他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在饱受压抑后终于盼来再展身手的老师们的带领下,玩命地补习起被长期耽误的功课,说是补习,其实是重新从初中一年级的课程学起,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在熹微的晨光下,满身稚气的少年人开始了和时间的赛跑,赛跑的过程不乏悲壮,这种悲壮是命运注定要他们替一个不负责任的时代付出的代价,也是对昏聩政治的一种辛辣的嘲讽!
大学中成长
1977年年底,由于学制被延长半年,董步文以灵台二中在校生预选理科第一名的身份参加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并获得初选资格,成绩尽管不高未被录取,但他是灵台二中在校生中惟一获得初选资格的考生。进入1978年,董步文更似一架开足马力的机器,学习越发刻苦努力,再加上过人的天资,他的学习成绩一路飙升,这期间,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公开发表,追求崇高理想、痴迷于科学研究的数学家陈景润不仅感动着全国人民,同样也感动和激励着年仅15岁的董步文,打从这个时候起,陈景润便成了董步文心目中神圣的偶像。1978年7月,第二次参加高考的董步文终于如愿以偿,他以总分324分的成绩被兰州大学气象系录取。
进入兰大后,还未兴奋几天的董步文很快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全班来自山南海北的几十个同学中,他占了3个之最:年龄最小,高考成绩最低,人最土气、内向。压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未尝不是好事。顶着种种压力,尤其是成绩低的压力,兰大4年,又成为了董步文不断问鼎新目标的4年,到毕业时,他的学习成绩跃居全班第一。1982年6月,董步文从兰州大学气象系顺利毕业,当时,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参加工作领薪水,因为贫寒的家庭太需要他来分担养家糊口的重任了;二是考研究生继续求学。最终,是目光长远的父母为他一锤定音,鼓励他靠研究生。董步文知道,含辛茹苦的父母之所以不让他来分担生活的重担,是希望他出人头地,是希望他有大作为,为了这份犊之情,自己没有理由不更上层楼。1982年,在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兰州大学之间,他选择报考了母校气象系的硕士研究生并被录取,1985年毕业后留校当讲师,直至1988年8月考入英国里丁大学气象系攻读博士学位。
一个人低微的出身和不顺畅的境遇不应该成为自己自甘平庸、不求上进的理由,命运永远垂青那些抱负远大、勇于逆水行舟的奋斗者,董步文的人生经历再次为我们证明着这一朴素的道理。
他乡求学
1988年8月,年仅25岁的董步文以兰州大学气象系硕士研究生、讲师的身份考入英国里丁大学气象系攻读博士学位。地处英国伦敦近郊的里丁大学,由牛津大学创办于1892年,1926年得到英国皇家授权,经过100多年,发展成了一所集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享有“全英最卓著和成功的校园大学”之一的声誉。
从东方来到西方,从黄土高原来到英伦三岛,从兰州大学来到里丁大学,对董步文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空间位移,要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需要从生活习惯、意识观念到行为方式诸方面来一个比较大的转换,只有适应,才能融入。
学成归国
2005年8月12日,董步文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邀请他回国讲学之机,回老家为年过花甲的老父亲祝寿。在秋日的什字,在那个宁静的夜晚,作为高二时的同班同学,17年未谋面的我们终于有了促膝相谈的机会,回忆如烟的往事,慨叹世事无常,但更多的,是董步文为我讲述他赴英17年生活工作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吉光片羽。
在谈到基础教育这个话题时,他说,回到国内,常见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夜深了还趴在桌前完一个生字写50遍甚至100遍的作业,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对学生身心的严重摧残,凡事过犹则不及。他讲了这么一件事,他的女儿在英国上小学时是6岁,刚入校,老师教她烤面包,女儿很快就学会了,从此以后,家中烤面包的活儿大都由女儿来干,英国教育注重培养兴趣和教学内容的轻松愉快,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强。中国中小学学生的书包大而沉让他深有感触,他说,英国小学生的书包里最多只装一只饭盒,基本不装书,学生的课本都是由政府免费发放,全放在教室里,科目也不太多。
对国内在环保方面和英国存在的差异,董步文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有环保法规,但往往落不实,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随处可以找到落脚点,这样做的恶果是眼前利益冲淡了长远利益,是一种典型的短期行为,现在国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是有长远眼光的科学决策,英国是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可能是以前吃了不注重环保的苦头,现在全民的环保意识非常强,全国几乎见不到带有污染性质的企业,也少有浪费资源的企业,在日常的家居生活中,讲求绅士风度的英国人很看重环境卫生,大街小巷和居民区很少见到垃圾,与国内形成鲜明的对照。
董步文对英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非常赞赏,他介绍说,英国的税收很重,像他,每月工资的40%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税收主要用来救济失业者和穷人、支付国民的医疗保健费用,在英国,看不起病是不可想像的,不过,他对英国的福利制度培养了大批宁愿吃救济也不干工作、无所事事的懒汉的现象不以为然。
在谈及国内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之风盛行,不加节制的公款消费习气屡禁不止,过分讲求无多少实际意义的在待人接物中的繁文节等现象,董步文感到不可理喻,他说,不仅英国,世界上好多国家,譬如像开会、邀请学者讲学,只有客人吃饭时餐券是主办方赠送的,其他人吃饭都得自掏腰包吃自助餐,吃饭时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喝酒,多有身份的人都得自己动手打饭打菜,饭菜很简单,而他有次在北京讲学时,几桌人陪他一个人,大家大吃海喝,那么多名贵的菜吃不完,一倒了之,他自己要掏钱,大家都笑他,说他幽默。他说,一面是那么多的人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一面是一掷千金大吃大喝,这绝不正常,关注穷人的生存现状,是任何一个富有的国度都不会忽视的大问题。
一个携妇将雏已定居海外的学者,在书斋中搞研究的同时,不忘记对故土的关注,透过他的一句句肺腑之言,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拳拳的家国情怀,能感受到他对故园难以割舍的依依深情。也正是有了这种情怀,在为老父亲祝完寿,他又马不停蹄到母校灵台二中、兰州大学为师生作报告,到北京参加学术研讨会。奔忙中的董步文,把一种很质朴而浓烈的大爱,留在了养育他长大成人的这片让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魂牵梦绕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