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阴平故城

阴平故城

位于枣庄市城区阴平镇境内,故城地处文峰、黄山、茅山、四山等群山之阳的一片平原开阔地带。源于黄山之前的马跑泉和文峰山之前的老龙潭二水相汇而成的阴平大沙河经故城东侧南流。今阴平镇坐落在故城东部。故城遗址已夷为平地,西北角有一段类似墙基的土墩,尚能辨出夹杂汉代陶片的夯土层。故城东西长约550米,南北宽约450米。城址范围内,地面散存大量的灰色绳纹陶片,多数为板瓦、瓦当等。还出土过半两、五铢、楚贝币等钱。据群众说,故城内发现过古井数眼,出土过汉代石磨等物。

历史记载

汉书地理志》载:阴平,侯国,属东海郡。《后汉书·袁安传》载: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刘庄年间,举孝廉,除阴平长,后拜楚郡太守,累迁太仆、司空司徒。《峄县志·古迹考》:“阴平城,县南三十里,汉阴平县,属东海郡。”

遗址现状

故城遗址处在阴平镇卫生院后面的麦地中,记者看到,绿油油的小麦草正生长的旺盛,如果不加指点,估计一般人真的不会知道在这些麦苗的下面,竟然沉睡着一座古城。同行的著名书画家孙中正先生打小就在故城边长大,他告诉记者,大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还能够看到故城的一些印迹。其中的一片高岗应该是城墙的一角,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在他小的时候夯土上有个洞,可以藏下好几个人,小伙伴们都喜欢到这个洞中玩耍。夯土中夹杂着一些灰色的陶片,多数为板瓦、筒瓦和瓦当的碎片,并且还出土过汉代半两、五铢钱、楚国蚁鼻钱等古币,据说故城内还曾发现过数眼古井,出土过汉代石磨等物。当地有将在土中捡到的青铜钱币串起来挂在小孩身上避邪的说法,但现在已经很少再见到这种被称为“阴由”(音)的如花生仁大小的古币。据《枣庄古代史纲》一书介绍,阴平故城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西汉刘骜阳朔二年(前23年)二月封楚孝王之子为阴平侯,始称阴平国,属东海郡。故城东现有岩羊村,村旁有一汉代石羊,其造型、雕刻手法及风格,与陕西兴平市霍去病墓前的石羊相似,现被枣庄市博物馆收藏。

小国的传说

站在阴平故城遗址之上,看北部山区文峰、铁脚诸峰林立,遥想两千多年前这座诸侯小国的繁荣,耳畔似乎响起阵阵喧闹之声。阴平镇文化站站长赵静告诉记者,阴平国在民间也被称为阴小国,至今还留有许多的传说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阴小姐兄妹俩的故事。据说阴小姐天生丽质,貌美如仙,并且文武双全,其兄也英武有力,有万夫不挡之勇。阴小姐兄妹俩尚武好义,为除暴安良,聚众乡里,北依铁脚山安营扎寨,南据阴平兴建城池。兄妹俩各带精兵把守,并修筑地下通道,绳系钢铃联络,以相互策应。现在铁脚山上寨墙遗迹、臼坑、水池、拴马石等依旧存在,当为那时旧物,可见民间的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虽然今人已经无法考证阴小姐兄妹到底是何人,但他们的故事已经和阴国故城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并时常被人们所提起。

袁安轶事

东汉时的名臣袁安曾任阴平长,在阴平留下极好的口碑。《后汉书·袁安传》载:“袁安(?—公元92年)字邵公,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也,刘庄年间(公元58一76)举孝廉,除阴平长,后拜楚郡太守,累迁太仆、司空司徒。”《峄县志》载:“安除阴平长,任城区(今济宁市)令,所在吏人畏而敬之。”可见其在担任阴平长一职时对下属要求极为严格,所作所为深得民心,备受民众爱戴。

袁安青年时曾任小吏,自认为不是本分所得而辞去。后到京城洛阳市,恰逢大雪,洛阳令在袁安门前见大门紧闭,雪上 无人走痕迹,遂叫人除雪入户。见袁安僵卧,问其缘故,袁安说:“天下大雪,人们都很饥饿,不宜再去干扰别人”。洛阳令听后,感觉袁安很贤明,虽身处困穷却仍能坚守节操,就推举他为孝廉。这就是扬名后世的成语“袁安卧雪”的来历,这个故事也被称为“袁安困雪”、“袁安高卧”。袁安卧雪的故事在古代极有影响,成为传统文学和绘画广为引用的典故和题材,历史上许多著名画家如王维董源范宽唐朝、周?、赵孟頫?、王恽倪瓒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及现代画家傅抱石等都曾画过《袁安卧雪图》。

章和元年(公元87年),袁安晋 升为司空司徒(相当于宰相)。在职期间,袁安不畏权贵,多次弹骇外戚车骑将军窦宪的专横。但数谏不能改变朝廷局面,因而每与公卿言论国家,无不噫鸣流涕。由于袁安的威望,确保了刘姓政权延续。袁安于永元四年(公元92年)病逝,其后世屡盛不衰,子孙任高官者层出不穷,其三子袁敞,官至司空,其孙袁汤刘志时先后担任司空、司徒和太尉,时称“四世三公”,形成了全国有名的汝阳袁夫人大族,并出现袁术袁绍这样的世族豪强。在中国历史上,其望族气势一直未减,历朝皆有名人辈出,一直到民国的袁世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