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卓然

王卓然

王卓然1893年5月24日出生在抚顺市城区莲岛湾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11年,他考入沈阳市两级师范。其间他参加了青年基督教会,先后结识了张学良阎宝航杜重远、卢广绩等东北地区进步人士并成为挚友。1919年秋,王卓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两年后,毕业返回奉天任省教育厅视学。1923年秋,他获官费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深造。

人物生平

王卓然为了使美国人民广泛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他准备了介绍中国历史和日本侵华罪行的讲稿于假期在美国讲演,足迹遍及美国各地。1928年8月,王卓然回到奉天,刚主政的张学良聘他任东北大学教授、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咨议兼作自己子女的家庭教师。自此,王卓然逐渐成为张学良的得力助手。

九一八事变”时,王卓然陪伴张学良在北平市治病。9月27日,他与流亡进关的东北地区爱国人士高崇民、阎宝航、卢广绩等在北平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执行主任委员。救国会得到张学良的暗中支持,在东北民众抗日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救国会派车向忱、高鹏等人负责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联络,有力地指导了义勇军的对敌斗争。救国会成立不久,王卓然提议创办《覆巢》报(该报后改为《东方快报》),他被任命为社长。该报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抨击中国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反映东北人民的意愿为主旨。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王卓然与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的领导人相继到了重庆市,他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他站在抗日的立场上,呼吁国共合作,团结抗日,释放张学良将军。王卓然的提案得到了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共产党参政员的支持。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欲发动内战,王卓然参加了由在渝的东北地区名流宁武、阎宝航等人成立的“东北政治建设协会”,呼吁停止内战、和平建设中国。他与阎宝航等人还常去曾家岩50号向周恩来请教。1946年5月4日,王卓然与许德珩等科技、文化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九三学社”,为和平民主的实现作进一步的努力。

1946年夏,内战终于爆发,王卓然见和平无望到日本从事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他捎信给周总理,请求回国工作。1951年5月,他历经磨难,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王卓然回国后,用自己的大部分积蓄在京、津两市创办两所少年儿童科学教育馆和3所幼儿园,从事科普活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他到国务院参事室任参事,从事文字改革和科普工作。

王卓然于1975年去世。作家骆宾基在纪念他的书《王卓然史料集》中作了“爱国精神永存”的题词。这是对王卓然一生的高度评价。

参事上书

1956年,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王卓然、张知行范朴斋、李一平、陈修和、张志和安若定、左宗纶、章友江、廖华、李仲公、余遂辛李奇中林宰平胡公冕舒宗鎏万保邦、徐行之等18位国务院参事联名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直言中共的统战工作有偏差:“我们的意见是:切实检查统战工作的作风,纠正偏差;同非党人士接触应方式多样,深入实际,个别访问谈心容易听到尽情尽意的真话,而不是在台面上的‘官腔’;多在行动及事实上予人以鼓舞以开新风;真正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多听意见,有错认错。”报告希望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以消除有关人士的疑虑。这便是当时著名的“十八参事上书”。

根据国务院参事们的意见,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检查党的内外关系,国务院也开始着手提高参事的政治、生活待遇。国务院全体会议开会时允许参事室派三位代表列席会议,允许国务院参事列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允许国务院参事轮流参加政府举办的一些大型招待宴会等等。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节,全体参事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了国庆观礼。

轶事典故

支持长子赴延安采访

王卓然曾协助长子王福时翻译埃德加·斯诺采访延安的手稿,并帮助出版发行《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即《红星照耀中国》最早的中文节译本。之后,他还支持王福时陪同斯诺的夫人海伦到延安采访中共领导人,并在《东方快报》连载王福时编写的《陕北归来访问记》。

支持奥运

1933至1936年,王卓然任东北大学秘书长,并代张学良行使校长之职,大力发展教育。此外,他还和张学良支持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了奥运会。

纪念场馆

1979年8月15日,国务院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这位杰出人物举办了追思会。随后,其子女将其部分骨灰护送归乡,安息于故土。1995年,张学良将军亲自挥毫,为其墓碑题写了碑名。

1997年,遵照先人生前遗愿,其后代慷慨解囊,捐赠逾三十万资金,于故乡兴建起一座图书馆,吕正操将军欣然题匾。

现今,河北乡佳化学校、莲岛湾村都有王卓然生平事迹展室,这成为抚顺市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其墓也常有市民前往瞻仰。

参考资料

九三先贤丨王卓然.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7

九三教育基地巡礼系列:毕生奋斗为强国——记九三学社创始 人王卓然.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