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志坚

李志坚

李志坚(1928年5月1日-2011年5月2日),浙江宁波人,汉族,微电子技术专家,中国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53年留学苏联列宁格勒大学,1958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李志坚曾任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半导体教研组主任,微电子学研究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曾担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专业评议组成员、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业组组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年5月2日,李志坚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清华大学教授。50年代初,在半导体薄膜光电导和光电机理研究中,提出电子晶粒间界理论,在此基础上研制成高信噪比pbs红外探测器。

1959年研制成高超纯多晶硅。60年代从事硅器件研究,其中平面硅工艺及高反压硅高频三极管成果,促进了国内有关的研究和生产。

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技术及器件物理的研究,领导、指导和直接参与了多种静态存储器,8位、16位高速微处理器、EEPROM和1兆位汉字ROM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制工作,并取得成功。同时开发出3微米和1微米成套工艺技术。指导并发明半导体红外高速退火技术和设备。近期的研究包括:系统芯片集成和微电子机械技术。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50年代初,在半导体薄膜光电导和光电机理研究中,提出电子晶粒间界理论,在此基础上研制成高信噪比pbs红外探测器。

1958年提倡中国半导体发展应以硅技术为主的思想(当时国际上半导体器件的主流是锗晶体管)。1958年研制出超纯多晶硅,1960年研制出硅合金晶体管,1962-1963年又研制成功硅平面工艺和高反压(150V)硅平面晶体管。这些工作对中国半导体器件的早期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0年代在Si/Si02界面研究方面发表一系列论文,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MOS界面研究新技术》一文被选参加中美表面科学学术讨论会(美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被特邀参加INFOS'91(该领域国际上最著名学术会议)和聘为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内被邀编写专论。以上部分成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对Si/Si02界面电子隧道穿透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制成功2kEEPROM存贮器,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年国家安排IC卡研制,因EEPROM是其基本技术,清华大学得以在5个月内研制出全国第一块IC卡,显示了他在技术上的远见卓识。

1980年代初即看到快速(瞬态)热处理(通常为长时期的“稳态”热处理)技术对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后又发现当时通用的激光退火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与钱佩信一起发明了“半导体快速热处理技术和设备”,取得中、美两国专利,并获得1990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该成果已在国内推广,该设备是一台国内当前唯一不要进口的VLSI 先进工艺设备,已推向国外市场。

“六五”到“八五”3个五年计划期间,负责多项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国家重点攻关任务。3次获得国家教委和电子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微米LSI成套工艺技术和集成电路研究”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1.5微米VLSI CMOS工艺及1兆位汉字库ROM”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年代开始他主持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系统集成技术研究”。这是当前微电子前沿课题,他们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已受到国际注视。他本人的工作,尤其在“微机械电子系统”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包括国内首先研制成功的“带有转速自检测机能的微静电马达”等一批工作,使中国进入这一领域先进行列。他在这方面已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申请多项美国发明专利,获准的已有5项。

他培养的大批优秀微电子人才中,有2名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亲自培养出的博士生,已有26名。

主要学术论文、著作目录

学术论著

主编出版了《半导体材料硅》《MOS大规模集成技术》《微电子技术中的MOS物理》等书,在国内外发表了论文200余篇。

社会职务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李志坚六十年的学术生涯,是他从一个立志报国的青年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微电子学专家的历程,是中国微电子事业从无到有艰难前行的展现。这期间有他个人在学术探索中的努力和奉献,有他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念和坚持,也有在那段特殊时代背景下,一代科学家面对政治经济学环境所作出的抉择和贡献。(中国科学报评)

李志坚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电子技术专家,是中国硅基半导体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六十年的学术生涯,是李志坚从一个立志报国的青年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微电子学专家的历程,也是中国微电子事业从无到有艰难前行的展现。(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评)

李志坚院士的人生历程,与中国微电子学科的发展进程,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息息相连。他是清华半导体专业和微电子学学科的主要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今天的微电子所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志坚院士虽已八十高龄,仍然在教学第一线上工作,兢兢业业。(清华大学评)

参考资料

中国电子学会60周年华诞倒计时28天.中国电子学会.2024-04-17

中国电子学会60周年华诞倒计时27天.中国电子学会.2024-04-17

中国电子学会60周年华诞倒计时26天.中国电子学会.2024-04-17

李志坚院士简介.同济大学校史馆.2024-04-17

【中国科学报】李志坚:微纳世界“中国芯”.中国科学院.2024-04-17

李志坚.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4-04-17

李志坚:微纳世界“中国芯”.清华大学校史馆.2024-04-17

李志坚院士:开创中国半导体事业.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4-04-17

李志坚院士八十华诞座谈会举行.清华大学.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