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灰雁
澳洲灰雁(学名:Cereopsis novaehollandiae)是澳洲南部一种大型的鹅。
形态特征
澳洲灰雁身长75-100厘米,翼展150-190厘米,体重4000-5000克,是大型的雁类动物。体型粗大壮硕,与宽大的翅膀呈灰色,有黑色圆斑点。尾巴及飞羽都是黑色的,喙短而向下弯曲,呈黑色,几乎完全被黄绿色蜡膜覆盖。初级飞羽和尾覆羽黑色。腿肉色至红棕色,降低骨,脚趾和掌呈现墨绿色色调。虹膜红褐色。
幼雁类似成雁,但肩及翼上的黑点更为明显。羽毛轻而灰暗。腿是绿色或墨绿色。虹膜略有不同,是灰褐色。
跗鳞盾片状;雄体气管有不对称的膨大部;两者鸣声不同,通常羽衣及行为亦异;配偶关系及家庭生活维持时间短;一年换羽2次;雄体常换“蚀羽”及鲜艳的婚羽各1次;幼雏的绒羽有明显花纹;雌体有“逗引”表演。
分布范围
分布局限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区,包括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州及其附近的岛屿。在澳大利亚,19世纪的探险家因为这种物种的存在而给一些岛屿命名为“鹅岛”。一些雁类被引入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附近,该种群仍然存在。1968年,一小群雁类被引入玛丽亚岛。
生活习性
澳洲灰雁是澳洲特有的雁类,与其它的雁亲缘关系较远,在陆地上而非水中觅食,生性警觉而难于接近。大部分时间在陆地上活动,很少下水,但是游泳的技术并不差,会在水中躲避敌人。
生活于南半球,一般集小群,罕见300只以上的大群。虽然活动于海边,但很少游泳戏水,如果危险威胁到小雁。像大多数其他水鸟一样,成雁会假装受伤或拍击翅膀发出噪音引走敌人。
澳洲灰雁拥有快速拍打翅膀和强大的飞行速度,但飞行时没有什么队形和秩序。是完全素食的鸟类,以各种草类,尤其是禾本科,如扁芒草、莠草等为食物,在当地以农作物为食物,被认为是农业害鸟。
亚种
繁殖方式
繁殖期多生活于灌木地区;非繁殖期则在沿海开阔的草原地带。成对生活。约2月返回繁殖地,5月底或6月初开始营巢,用草在地面上筑成。6月底到7月中产卵,每窝产4-5枚,呈白色,由雌雁孵化,当它离巢时,用草将卵盖好,孵化期35天左右。早成雏随亲鸟生活约一个半月,离开亲鸟的幼雁自己组成群,有时可达200只一群。繁殖对是非常有领土意识的。它在圈养环境中表现良好,如果提供足够大的围场,它们会很容易地繁殖。
物种保护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之前数量的下降似乎已经得到扭转,因为至少在东部地区的鸟类已经适应了在农田上觅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历史分类
澳洲灰雁首次由英国鸟类学家约翰·拉瑟姆(John Latham)于1801年描述,目前的二名法为Cereopsis novaehollandiae。它是一种具有不确定亲缘关系的奇特雁类,可能属于“真雁”和天鹅亚科Anserinae,或者属于鸭嘴鹅亚科Tadorninae的独特族Cereopsini,或者被分开,可能包括新西兰已经灭绝的无法飞行的雁类Cnemiornis属的鸟类,属于独特的亚科Cereopsinae。新西兰鸟类的第一批发现的骨骼与澳洲灰雁的相似,因此错误地被称为“新西兰澳洲灰雁”(“Cereopsis” novaezeelandiae)。澳洲灰雁的普通名称源自于开普巴伦岛,最早被欧洲探险家发现的地方。在当地的Jardwadjali语中被称为toolka。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红名单.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