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波乡
昌波乡,依山傍水,“竹茨”公路经过。完成了昌波划时代的第一条通村公路,并被该村称为“致富路”。
乡镇介绍
昌波乡政府依山傍水,“竹茨”公路从门边经过,但该乡群众却居住在半山腰以上,全乡无一行政村通公路,老百姓连最起码的油米茶盐都要到全力谋发展
1998年10月,从教师改行的格桑泽仁被任命为中心绒乡党委书记。上任后,他立足乡情,全力以赴,致力于该乡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心绒乡地处高山峡谷地段,地理环境差、基础设施弱、群众发展意识淡,格桑泽仁迎难而上,以项目为依托、以项目求发展,积极争取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建“三面光”水渠6条共10余公里,改造“五面光”水塘3口约600m3,解决了“冷秋贡”全村人口饮水,极大地改善了该乡群众的饮水难问题,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他更是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作为全乡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经过调查,该乡气候适合核桃生长,长出的核桃味香仁大,品质超群,广受喜爱。从此,他辗转于县、乡之间,找资金、寻项目、引技术,带领全乡农民响亮提出:“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积极发展干果业增收致富”的总体思路。通过努力,创建了“扎周坝”、“玛拉贡”、“南绝”等核桃基地,全乡老百姓人均增收100元以上,为中心绒的发展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力筑富路
2001年底,格桑泽仁调任昌波乡党委书记。昌波乡政府依山傍水,“竹茨”公路从门边经过,但该乡群众却居住在半山腰以上,全乡无一行政村通公路,老百姓连最起码的油米茶盐都要到乡政府所在地购买,祖祖辈辈都是靠人背驴驮艰难度日。要改变贫穷落后,变长江为通途,必须先修路。为此,他主动与县交通局联系,软磨硬泡,争取到了锐哇通村公路项目建设。然而轰隆的推土机开进村口时,世代生活在大山上的百姓却不理解,为此他多次召开群众大会,通过宣传动员,调动了全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参与到了公路修建中。在修路过程中,他日夜驻守在工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好各方面的协调,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终于完成了昌波划时代的第一条通村公路,并被该村称为“致富路”。
倾力化干戈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咱乡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历来是利益纷争的是非之地。近年来矿藏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大部分村民买起了货车跑运输,但也出现了无证经营、排斥外运等情况,使得广大群众不仅从运输中得不到实惠,反而各种积怨越来越大。2006年12月18日,在矿石运输过程中,由于中咱村驾驶员不让仁波等各村及外乡驾驶员来运输,处于运输必经之地的仁波村也不让中咱村的矿石运输车辆从本村地盘上经过,于是发生了严重的交通堵塞,150多辆车子堵塞路中,群情激动,有一触即发之势。在县上参加“两代会”的格桑泽仁闻讯后连夜赶回中咱乡召开群众大会,摸黑疏散堵塞车辆,他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预感到矿石运输纠纷只是导火索,为了不让事态进一步扩展,在疏散堵塞车辆的同时,他及时将此事的严重性向县委、政府作了汇报。在得到县上支持后,他协同工作组成员,冲在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临危不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双方中间,冒着被误伤、被乱石打死的风险,用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的实际行动制止了这场双方积怨较深的事态进一步扩展为流血事件。
事后,为了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他毅然决心整顿混乱的运输秩序,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以确保群众得到实惠。他与乡上的干部深入群众,调查走访、了解情况、召开会议、个别谈话。在这其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但格桑泽仁凭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困难的精神,以难以相信的工作恒劲和难以承受的耐性,先说服村干部,再找“钉子户”谈心做思想工作,最终规范了矿石运输管理。
在格桑泽仁的心中,装着的是群众的利益、想着的是群众的疾苦,他用自己的行动坚守和实践着他的诺言。他平凡、朴实的点滴人生,彰显出他崇高的人格品质,犹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闪烁在边陲乡镇上熠生辉。
乡政府所在地购买,祖祖辈辈都是靠人背驴驮艰难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