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伦尼
杜伦尼,全称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蒂雷纳子爵(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Viscount de 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法国著名军事家,法国历史上的六位大元帅之一,被誉为路易十四时期法兰西最锋利的宝剑。
早期经历
杜伦尼生于1611年,是色当公爵的次子,小时候体弱多病,身材纤弱,虽然头特别大,但是却有点迟钝,怎么看也不象会成为著名统帅的样子。12岁的时候,杜伦尼的父亲死了,长兄继承公爵爵位,他被送到荷兰舅舅莫里斯亲王那里,加入军队见习战争艺术。杜伦尼从一个普通士兵开始干起,两三年内晋升到上尉军衔,很快显示了与纤弱 的体质不相称的巨大勇气和毅力。当然,公爵的儿子和亲王的外甥,跟普通士兵不可能一样,那个时代,军队里的晋升是非常看重门第的。不过杜伦尼十五、六岁时作为上尉,亲身管理一个连队,而他的这个连队,是整支军队里训练和纪律最好的连队之一。
三十年战争
1630年,19岁的杜伦尼回到法国,在法军中被任命为团长。但是这次他只是短期回国,不久又回荷兰舅舅军中去了。直到1635年,才又最终回到法军。这一年,随着德意志帝国三十年战争中的两位大英雄先后去世(新教一方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阵亡于1632年的吕岑会战,神圣罗马的军队总司令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于1634年被皇帝派人刺死),和瑞典军团在讷德林根战役被帝国军队击败,站在新教一方的法国再也无法坐视神圣罗马帝国势力一步步强大起来,于是法国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使法国向皇帝宣战,西班牙也向法国宣战。
从整个战略形势上讲,法国当时有四个战场:东北方向跟荷兰合作,与驻西属尼德兰的西班牙军队和帝国军队作战。东方是主战场,在莱茵河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与帝国军队作战。东南方向在北意大利,跟西班牙军队作战,南方在西班牙本土跟西班牙作战。
23岁的杜伦尼,在法国元帅红衣主教瓦勒泰的军中担任马雷夏尔德营的军衔,相当于现代的准将,瓦勒泰的这支法军,配合由德国萨克斯,H.-M.de公爵伯恩哈德指挥的法国莱茵战场主力,与神圣罗马军队作战。1636年,瓦勒泰的法军击退帝国加拉斯元帅后,对莱茵河一线的进攻,保护了正在围攻Joinville的伯恩哈德军的侧翼安全。
1637年,杜伦尼随瓦勒泰的军团调到意大利北部庇卡底跟西班牙军队作战,26岁的杜伦尼已经晋升为中将军衔。1638年,杜伦尼再被调回莱茵河战场,帮助伯恩哈德公爵用8个月的时间,攻克布雷沙赫要塞,期间跟帝国的援军历经三次小战三次大战,这时的杜伦尼,开始以能战善战出名。
杜伦尼真正开始扬名,是在1639年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独立指挥的皮埃蒙特之战。他先是佯攻亚历山大里亚要塞,等皮埃蒙特各地的守军闻讯组成援军前来解围,杜伦尼故意在要塞包围圈外围留下一个缝隙,放援军进城。之后,他却不去攻城,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要塞守军,指挥主力攻占守备空虚的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
1642年,仍在意大利战场的杜伦尼已经是法军意大利军团的副总司令。当时法国宫廷贵族一次反对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密谋败露之后,杜伦尼那个继承色当公爵爵位的哥哥受牵连被捕,后来虽然释放,但是作为交换条件,不得不交出了色当公爵领地。因为这件事,杜伦尼多多少少也受些牵连,见疑于黎塞留,和接替黎塞留出任法国首相的红衣主教马扎然。1643年,法国路易十三病死,年仅5岁的路易十四登基,由母亲安娜摄政,实权掌握在1642年黎塞留病死后继任首相的马萨林手中。1643年5月16日,杜伦尼获得法国元帅权杖。
1643年12月,消息传来,在莱茵主战场作战的冯·萨克森·魏玛·伯恩哈德公爵,大败于图林根地区,被打回阿尔萨斯,公爵本人也因得病而死。1644年,杜伦尼受命危难之际,独立指挥法国莱茵战场。杜伦尼一生都是一个非常好学,善于总结经验的人。这时的杜伦尼,已经从三位上司和有经验的将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按照他本人的回忆录的说法,他从莫里斯亲王舅舅那里学到了如何选择阵地,和进行围城战的技巧;从伯恩哈德那里学到了不骄不馁的气度,和随时总结经验的习惯;从瓦勒泰那里学到了怎样与士兵交流。让杜伦尼沮丧的是,他这次接手的这支军队,新败不久,士气低落,而且法国本土拒绝增援。
杜伦尼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整顿部队,然后从洛林出击,小胜一支帝国方面巴伐利亚选帝侯的军队,提高了士气。于是他率领这支军队出发面临一次真正的考验,以5千步兵,5千骑兵,20门大炮的实力,试图解边境重镇弗莱堡之围。他的对手是帝国方面巴伐利亚州军主力Mercey元帅。但是他的军团素质仍然太差,打不起硬仗,杜伦尼首次独立指挥一个战场,却出师不利,又丢了弗赖堡,法国宫廷震动,马上派来孔代亲王带1万兵力前来增援,并接替杜伦尼的指挥权。
孔代接到增援杜伦尼的命令率一万法军昼夜兼程,13天行军180英里与杜伦尼会合,并立即成为全军统帅,他手下除了杜伦尼,还有其他几位法军元帅。尽管孔代比杜伦尼年轻10岁,当时年仅23,战场经验也不足,但是杜伦尼并没有显露出任何嫉妒的迹象。相反,两人惺惺相惜,都能认识到对方的才华,很快成了私人朋友。
会合以后,法军开始向对手,Mercy元帅的帝国巴伐利亚州军所占领的坚固阵地发动 强攻,两人各指挥一翼,杜伦尼在左,孔代在右,法军原本士气不高,孔代手下的士兵一度被巴伐利亚军的炮火打散,孔代本人竟然亲自带领身边的法国将军们上阵冲锋,重整队形攻下敌军的堡垒。这次战役总的来说,法军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但是孔代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了对手,当夜Mercy元帅率手下撤出战场,承认法军的胜利。第二天,法军追上巴伐利亚军,又一次强攻敌方预设阵地,还是没有取得突破,但是巴伐利亚军又一次撤退。但是当地的地形不宜法军穷追不舍,于是杜伦尼献计,经过孔代同意,两人分兵,杜伦尼带人顺莱茵河而下,直取对岸的战略要塞菲利普斯堡和美因茨地区。这次胜利意义重大,从此以后1百年,每次法军侵入德意志帝国的土地,都是由菲利普斯堡出发,这里成了法军开疆拓土的战略基地。
1645年战局,孔代和杜伦尼分兵,Mercy元帅继续缓慢退却,杜伦尼率军1万1千人追赶,在巴特梅根特海姆附近分散了兵力,被对手杀一个回马枪,吃了一次败仗(梅尔根特海姆战役),退至黑森-卡塞尔,又一次会合孔代的援军。这一次孔代仍然一如既往地信任杜伦尼,两人合作无间,全没有宫廷中那样的互相猜忌。1645年8月6日,也增加了7千援军的巴伐利亚州军队和法军之间,爆发了这一年莱茵战场最大的战役,第二次诺德林根战役。
当时巴伐利亚军1万6千人,法军稍微多一些,双方主将位于战线正中,整个战役期间都不分胜负,孔代组织法军冲锋5次,自己的胸前中弹,幸亏有胸甲保护才幸免于难,座下5匹战马相继被击毙,身边所有参谋幕僚人员非死即伤,但还是拿不下巴伐利亚军的中央阵地。杜伦尼负责指挥的法军左派击败了巴伐利亚军右派,但是巴伐利亚军的左翼韦尔斯元帅也击败了法军右翼,并且俘获法国元帅格拉蒙特。当韦尔斯元帅获悉己方右翼吃紧,即放弃扩大战果,返回战线从正面阻挡杜伦尼的突进。这样,巴伐利亚州错过了一次大好战机,战役又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吃不住的还是巴伐利亚军,趁夜色退出了战场,此战法军死伤4千人,巴伐利亚损失4千人,另有2千人和所有大炮被俘获。
1646年,孔代和杜伦尼再次分开,孔代回到东北尼德兰战场,而杜伦尼则留在莱茵战场,作出了一个对结束三十年战争真正有意义的战略大举动:横渡莱茵河,两次巧妙地绕过前来阻挡的德意志帝国皇军总司令、皇储利奥波德大公的军团,于科隆附近跟常年战斗在德意志腹心地区的由兰格尔元帅指挥的瑞典军团会合,然后向巴伐利亚州进军,迫使巴伐利亚退出战争。这一举动是对神圣罗马的致命一击。新任首相马萨林不愿看到天主教的帝国失败,强令杜伦尼和瑞典军团分开,自动撤回莱茵河左岸。杜伦尼反对无效,只好废然而返,巴伐利亚公爵也乘机撕毁条约,又一次加入战争。1648年,杜伦尼再次受命渡过莱茵河,重复1646年的有效战略。这次他首先会合兰格尔的瑞典军团,再占巴伐利亚全境,最终兵临莱茵河,直指维也纳。皇帝承认失败 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结束。德意志境内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西班牙并不认为自己战败,继续跟法国在西班牙本土、荷兰、和意大利北部展开较量。法国西班牙战争迁延下去。
投石党运动
人民对马扎然政府的财政措施怨声载道,巴黎人心浮动,而贵族上层也反对马萨林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反感他的贪吝,于是巴黎市民和宫廷贵族形成了一个反马萨林首相的政治运动,史称“投石党”,最初,孔代和杜伦尼由于切身的政治利益,都是反政府的投石党份子。但是马萨林控制了政权,能够左右摄政王太后和年幼的法王路易十四。于是巴黎民众和贵族起义,法国内战爆发,孔代作为投石党的领袖,被马萨林逮捕投入监狱。杜伦尼则逃亡荷兰,跟法国的敌人西班牙合作,带领一支西班牙军队进攻法国。不过这一次,杜伦尼所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作战不积极,被法国的杜普莱西斯公爵(弗里德里希·赫尔曼·冯)在1650年的ChampBlanc战役打得大败。1651年,马扎然作出妥协,同意自我放逐,全国大赦,杜伦尼也回到法国,孔代被释放。第一次投石党内战结束。
没过多久,巴黎投石党人再次暴动,把王廷逐出了巴黎,第二次投石党战争爆发。这一次,杜伦尼站在宫廷一边,率军保护流亡的法国国王和王太后,而孔代则是反叛的投石党首领。最初,杜伦尼只指挥两支王军中的一支,而孔代指挥的反军先行击溃了另外一半法军,再扑向杜伦尼。杜伦尼预先占领好阵地挡住孔代的进攻路线,保护住宫廷的安全。孔代看到不能速胜,就只身回到 巴黎,安抚那里不稳的民心。杜伦尼就乘机突然离开自己的阵地,快速行军,把孔代的反军主力和巴黎城及孔代本人隔开,因为这个胜利,杜伦尼重新获得宫廷的信任,被任命指挥所有勤王法军,的确,此时马扎然和路易国王都认识到,除了杜伦尼,他们也没有什么将领可以用来对抗孔代这位当时法国最负盛名的统帅了。
就在这个杜伦尼大占上风的时候,马萨林召来洛林公爵的军队勤王。洛林率军赶到战场,直接就倒向投石党一方。不过洛林对投石党的立场也不感兴趣,他把巴黎劫掠一遍,就出城屯兵巴黎附近,立场暧昧。杜伦尼本来就反对马萨林请来洛林公爵,他率兵突然出现于洛林的大营外,在炮口下逼迫洛林签约同意永远离开法国领土。这之后,法国宫廷又给了洛林无数财物,才打发走这位瘟神。
之后,孔代重整军队,出巴黎城与杜伦尼交战。孔代的兵力较少,但他从来都不以兵少而避战。但他身后的巴黎城,刚刚遭受过洛林公爵的抢劫,这时民心又变,趁孔代出城之机,又再背叛,关起城门拒绝投石党或者王军任何一方入城。孔代和杜伦尼接战于巴黎城外,孔代不利,身后城门又毕,处于危境之中,幸亏一位贵夫人出面,说服守城的民众,开城放进孔代。孔代此时虽然有心据守巴黎,但是城里民心难测,二来经过几个月的围城和抢劫,巴黎已经没有粮食供应军需,因此不久撤出巴黎。杜伦尼保护着法王路易十四入城,重占巴黎。这一回合,以杜伦尼胜利告终。
孔代撤出巴黎以后,跟西班牙合作,1653年搬来西班牙援兵希望反攻巴黎,跟杜伦尼又一次交战,最初不分胜负。但是西班牙军队的统帅和孔代不和,缺乏合作诚意,致令孔代无功而返。
1654年,杜伦尼和孔代第三次交手于阿拉斯战役。此时孔代已经是西班牙国王任命的法国东北部西属尼德兰战场总司令,指挥自己的投石党军队和西班牙军队。但双方合作仍然常出问题。孔代率联军围攻法国的阿拉斯要塞。法国一方有三支军队来援,杜伦尼,瓦勒泰公爵,法国元帅霍金科特的两支兵力。三名法国司令官商定8月24日至25日夜间偷袭联军驻地。但届时离会合地点最近的霍金科特却没能赶到。瓦勒泰和杜伦尼决定无论如何都发动攻击,结果大溃西班牙军队营地。孔代闻讯后,立即集合本部人马夜间出营反攻法军,击溃了胜利之后秩序紊乱的瓦勒泰军,等瓦勒泰重整部队,霍金科特也随后赶到,孔代受三面围攻,不得不败退。此战联军死伤3千人,63门大炮全部丢失。此战之后,被任命为战场总司令,统一指挥三支法军。
1656年,杜伦尼和瓦勒泰各率一支军队,由杜伦尼统一指挥,围攻谢尔德运河上的瓦朗谢讷,总数近3万人。西班牙方面,委派了国王腓力四世的私生子唐·胡安为荷兰战场总司令,孔代为副。孔代实际指挥了解围战。他先利用地势,打开运河上的水闸,使下游河水猛涨,切断分据运河两岸扎营的杜伦尼和瓦勒泰两军的联系,使法军忙于防洪。2万西班牙军队由孔代率领集中于杜伦尼营垒当面,孔代天天夜里都出兵,小规模地袭击杜伦尼营垒的不同地点,以疲惫法军。7月9日至10日夜,突然集中全力,夜袭瓦勒泰大营。瓦勒泰连日来忙于防洪,又以为西班牙军队进攻的是杜伦尼,完全没有防备,杜伦尼被河水所隔无法及时救援,结果孔代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大获全胜,瓦勒泰的一支法军几乎全军尽没,仅仅逃出2千人。
1648年德意志帝国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西班牙和法国继续交战,期间还掺杂了法国的投石党内战,孔代投入西班牙一方作战。
沙丘之战
在三十年战争前期,英国是站在新教徒一边的,但是很快,英国爆发革命,无瑕顾及欧洲大陆上的战争。1648年,英王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在内战当中,克伦威尔崭露头角,模仿当时最先进的瑞典古斯塔夫军事制度,建立起一支规模虽小,但很精锐的新型军队,号称“新模范军”。内战以后,克伦威尔成为英国事实上的独裁者,称“护国公”,侵略并扫平爱尔兰,后又重新开始介入欧洲大陆事务。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跟新独立的荷兰打了第一次英荷战争,以英国胜利而告终。跟克伦威尔的护国政府相对,流亡的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查理二世这时在欧洲,欧洲列强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时支持查理,有时跟克伦威尔结盟。在1657年,英国袭击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多米尼加共和国,西班牙支持流亡国王查理二世,而法国跟克伦威尔结成盟友。法国跟英国达成协议,派出新模范军的6千步兵,在法军总司令杜伦尼的指挥下作战,而杜伦尼则应该攻取北部港口重镇敦刻尔克,交给英国。
历史上,这个港口一直是由英国占领的,英国虽然最终输掉了百年战争,但是并没有完全从欧洲大陆上撤出,敦刻尔克就是从那时起一直保留下来的一个据点,直到英国革命的时候,才相继被法国和西班牙占领。1658年的沙丘会战,就是在近3百年后英国远征军撤退的那同一片海边沙滩上进行的。作战的一方,是由杜伦尼统帅的,围攻敦刻尔克要塞的英法联军,他们的对手是谁呢?英西联军,双方都有英军在内,西班牙的一方,是流亡的英国王党军队。西班牙总司令唐胡安手下,除了孔代以外,还有英国的约克公爵,查理二世的弟弟,后来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后,查理二世登基,他死后,约克公爵继位,成为英王詹姆斯二世,1688年被“光荣革命”推翻。这是后话了。
杜伦尼率英法联军围攻敦刻尔克要塞港口,驻兵布鲁塞尔的胡安赶去解围,为了速度,没有听孔代的规劝,放弃炮兵重,以致后来会战时火力处于下风。双方在敦刻尔克附近的海滩上列阵,法军在西,西班牙军在东。杜伦尼有8千步兵和6千骑兵,还有10门大炮和海上英国军舰的炮火支援。胡安有6千步兵和8千骑兵,双方兵力相当,但西班牙方面火力处于劣势。他向西展开兵力,右翼依托海边的一系列沙丘部署了四个大步兵方阵,中央是约克公爵的5个英国步兵团,左派是卡拉塞那侯爵的德国雇佣兵,整个第二线是骑兵。胡安忽略了两个致命的因素,一是他的右派暴露在大海上的英国军舰火力之下,二是 他忘了,大海有涨潮退潮,开战之后大海退潮,他的右翼再也不是依托大海,而是出现一个空隙。
1658年6月11日清晨8点双方开战,起初法国方面的英国盟军经过苦战,攻上中央偏右的沙丘至高点,西班牙方面约克公爵的英国兵也是死战不退,两边的英国士兵进入刺刀和枪托的肉搏格斗,争夺白热化。正在此时,杜伦尼发现了西班牙右翼顶端在大海退潮以后的暴露状态,立即投入骑兵预备队,在海上英舰炮火支援下,插入西班牙右翼顶端,卷击西班牙战线。在战线左侧督战的孔代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率领本部人马,力图从左侧(法军右翼)贯通敌方战线,到达敦刻尔克城下。但是杜伦尼也料到孔代的这个做法,他亲自从中央增援,挡住孔代的三次骑兵冲锋,孔代坐骑被击毙,整个西班牙阵线右翼已经崩溃,眼看败局已定,只好率领本部还算完整的人马,掩护全军撤退。沙丘战役,西班牙方面阵亡1千人,大多数是英国军人,还有4千人被俘,11天后,敦刻尔克要塞投降。经过这次战役,杜伦尼打垮了西班牙人的战斗意志,也在和孔代的七次较量之中占据了上风。
路易十四前期
1658年底,西班牙被迫和法国签订和约,承认失败,就此结束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又迁延10年的法西战争。在和约中,西班牙除了割让一系列领土之外,还将年幼的西班牙公主玛丽·特雷萨嫁给20岁的法王路易十四。这个条款,日后引起无数纠纷:路易十四从此就可以以女婿的身份,在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死后要求继承西班牙的一部分领土。在和约 中预先写明了,一旦公主的嫁妆付清,法国自动放弃任何继承权。但是这笔嫁妆的费用太大,西班牙政府破了产,始终也没有付清。直到42年以后,西班牙公主已死多年,路易十四仍然据此为他的孙子要求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这就导致了后来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西班牙的战争结束以后,法国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路易十四此时已经可以亲政了。1659年法国战争胜利实行大赦,孔代曾经被判处的死刑就不再有效,但要让他掌握兵权,宫廷还是不能放心,路易十四毕竟还是不能忘记年幼的时候投石党占领巴黎,自己被迫出逃的那一幕。相反,杜伦尼因为战功,此时成为法国军队的第一人,1660年,杜伦尼受封“国王陛下的陆军大元帅”这个独特的头衔。1661年,权臣首相马萨林病死,年轻的路易十四正式亲政。几十年前,前任首相黎塞留使法国打赢了德意志帝国的战事,处于极为有利的战略地位。路易十四准备从这个战略位置跃进到欧洲霸主的顶峰。他的目光,投向法国边境以东,这里北接刚刚独立的荷兰,向南是西班牙控制的尼德兰地区,再向南,法国正东方和东南方,隔莱茵河是分裂的德意志诸邦。另外,1658年英国的克伦威尔病逝不久,流亡的斯图亚特王朝在法国支持下复辟,新英国政府跟法国继续保持良好关系。
从1659到1667年间,有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路易十四利用这个时间加强军队建设,法军装备了新型的燧发枪,普遍装备了结合式刺刀,可以使火枪兵不用依赖长矛兵的保护,同时刺刀又不影响火枪发射。路易十四组建了陆军部,由路弗伊斯侯爵出任陆军大臣,实际是国王本人的参谋部,方便国王亲自指挥军队,这是加强国家中央集权的举措,也意味着杜伦尼无法当成法军总司令,这个职位将由国王本人出任。法军建立了一整套后勤仓库补给系统,又重用沃邦元帅,在边境建立起一整套要塞防御体系。他是杜伦尼的部下,沃邦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工程师,他使得当时的筑城技术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经他设计的要塞堡垒,火力体系完整合理,城防坚固,几乎是坚不可摧的。在路易十四亲政前期 的十几年间,通过沃邦的不断努力,在法国周边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要塞防御体系,使法国本土先立于不败之地,进可攻退可守。经他手设计的这些堡垒,经过修改完善,直到现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战期间还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入侵尼德兰
1665年,西班牙国王,路易十四的岳父腓力四世去世,路易立即以女婿的身份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全境。这时,正好英国正在和荷兰为了海上霸权打第二次英荷战争。荷兰在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是西班牙的敌人,两国关系良好,订有攻守同盟条约,因此向英国宣战。但是实际上,他已经想向荷兰扩张了,而且英法两国关系也不错,两国达成秘密交易:路易撤回对荷兰提供的援助,而英国默许路易侵占西属尼德兰。1667年到1668年,杜伦尼和孔代两人再次入侵尼德兰,杜伦尼占领Lille,而孔代在15天之内占领Franche-Comte全境的一系列堡垒,由此重新赢得了国王的信任。因为担心法国势力过于强大,英国和荷兰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未分胜负的情况下签订和约,总体来说,英国处于下风,连泰晤士河的军港也被荷兰海军将领德-路特袭击。仅仅三年以后,路易十四意图吞并荷兰全境,他向不甘心荷兰海上霸权的英国建议,两家联手。1672年,英法向荷兰宣战。在海上,法国海军建立不久,战斗力奇差,每次都是临阵脱逃,让英国人独自面对荷兰海军德·路特的打击,英国人对法国海军的行为痛恨不已,1674年就签订和约,由荷兰付出赔偿金,英国退出同荷兰的战争。但在陆地上,路易十四倾全国之兵,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这是当年华伦施泰因之后,欧洲从没有过的大规模军队,而实际指挥这支军队的前锋,是杜伦尼和孔代两人。荷兰在海上或许很强,但在陆地上,自知没有办法抵御法军,狠下心来,放开海闸,不惜水淹整个国土,也要抵抗到底。其实开战之初,杜伦尼和孔代不约而同地向国王和陆军大臣建议,放弃荷兰边境的一系列要塞线不攻,绕过去以闪电般的速度直取阿姆斯特丹。这个计划,在当时的军事发展水平下,是匪夷所思的:当时欧洲战争就是围绕着围城战进行的,而两位名将却不约而同要绕过堡垒现孤军深入,法军兵力强大,又有完备的后勤供应体系,不必担心孤军远征和后勤补给,而快速打击阿姆斯特丹,可以在荷兰人没来得及开闸放水之前就决定战争的胜负。但是没有战争经验的路易十四无法理解他们这样超出时代局限的思路,而是采取陆军大臣路弗伊斯的保守思想,步步为营,这样就失去了迅速征服荷兰全境的战机,一旦水淹七军,则法军的行动马上接近瘫痪,再加上陆军部非要在每个要塞都留下守军,平均分配兵力,结果使得法国人的兵力优势也无从发挥。
这些,孔代都不用担心了,因为他在开战不久,就在阿纳姆附近强渡莱茵河的时候负伤,回后方修养去了,而法军前敌总指挥杜伦尼,也只有暗自叹气而已。因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派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元帅带兵1万9千人,还有勃兰登堡州选帝侯率领2万4千人前来救援荷兰。路易拨给杜伦尼1万2千兵力,让他独自率领去阻挡援军。杜伦尼径直迎向两支敌军,背后还有刚刚康复的孔代率8千人增援。杜伦尼以出色的机动能力,始终把两支优势敌军隔开,使他们无法会合,最终不费一枪一弹让他们无功而返。
1673年,杜伦尼被派去防守法国东南方向临近莱茵河的阿尔萨斯,因此没有阻止 德意志皇帝手下最优秀的战场指挥官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率2万4千皇军与荷兰军队在波恩会合。1674年,英国退出与荷兰的战争,而荷兰人抵抗激烈,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又直接支持荷兰,法国只好签订布列达和约,结束了法荷战争。这一次,法国虽然获胜,并赢得了一系列领土收益,但是没有完成路易十四完全吞并荷兰的构想。1674年的法国,处于扩张之后的暂时防守状态。杜伦尼和孔代,和三十年前他们相识时差不多的战略位置上:孔代负责法国东北部的荷兰前线,杜伦尼负责正东方和东南方莱茵河一线和阿尔萨斯。8月,孔代与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会战于Senef战役,这时的孔代,仍然大胆泼辣,不等部队集结完毕就带骑兵发起冲锋,以重大的代价赢得了这次战役。
而杜伦尼比三十年前成熟了不少,他以攻为守,再次从菲利普斯堡抢先渡过莱茵河,侵入德意志帝国,在辛斯海姆战役中,重创正在等待集结兵力入侵法国的卡普拉里元帅,然后退回河西岸。10月,杜伦尼又一次先发制人,以2万2千人渡过莱茵河,不为人知地神速推进在安茨海姆战役中,面对3万5千帝国军队,主动发起进攻,集中兵力击破对方左派战而胜之。稍后,勃兰登堡州选帝侯的军队加入皇军,使杜伦尼的敌人增加到5万7千人,开始进攻杜伦尼。但杜伦尼以巧妙的机动,不是阻挡住敌人的进攻路线,就是切断对手的补给线,每次都让对方欲进不能,欲罢不得。最后,眼看到了冬季,帝国和巴伐利亚州联军只好按照当时的惯例,准备进入冬季营地过冬休战。
1674—1675年冬季战役
11月中旬,杜伦尼按照那个时代作战的惯例,进入冬季营地,他的德意志帝国对手们也以为这一年的战局已经结束,也开始休整过冬,并分散兵力筹粮。但杜伦尼其实早有其他的打算。仲冬时节的11月29日,杜伦尼悄悄集中自己的全部野战部队 2万8千人,翻越孚日山脉南进洛林,在进军过程中,他甚至把部队分散成几支,分道机动,每天规定好前进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只有杜伦尼一个人事先知道,直到预定的会战之前,才把沿山脊道路挺进的各路部队集中起来。他的对手布伦维里元帅对这种一反战争常规的做法吃惊不小,但是依仗自己兵力强大,还力图把法军阻止在牟罗兹地区。对于每一支试图抵抗的部队,法军都把他们隔离开,或者围困起来,帝国军队很快被击败,不得不沿斯特拉斯堡轴线退却。但在科耳马尔附近,勃兰登堡州的选帝侯的援军开到,稳定了战线。1675年1月2日,杜伦尼又一次面对兵力优势之敌,进行了图克海姆之战。此战杜伦尼以三路纵队先行抢占被对手忽视的敌右翼顶点图克海姆村,帝国军数次反攻不果,损兵2千,撤出战场。这次战役,杜伦尼的目的不在于打歼灭战,他的兵力不足,而是在气势上压倒对手,摧毁对手抵抗的勇气。此战之后,整个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遂转危为安,勃兰登堡选帝侯也丧失了斗志,领着本部军队一直撤回北德意志帝国的本邦。
冬季战役的胜利之后,杜伦尼才转回营地过冬。1675年,德意志皇帝再次任命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出任皇军总司令,想重整兵力进攻阿尔萨斯。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是当时帝国方面惟一在机动能力上可以跟杜伦尼一较长短的将领,双方在莱茵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捉迷藏式的机动,都想要么挡住对手的进军路线,要么绕道对方身后截断补给线。只有一次,两人不约而同地想以夜战奇袭对手,却不料互相撞到一起。杜伦尼准备接受会战,但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却转身退走了。杜伦尼准备进攻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在7月27日萨斯巴赫附近组织强渡河流时,被一颗炮弹击中阵亡,从而结束了三十年的军事生涯。后来,杜伦尼被葬在巴黎Saint-Denis的国王墓地里。两百年后,拿破仑·波拿巴出于崇敬,又把他的遗体重新迁葬到巴黎残废军人院。在这最后几年里,法国元帅沃邦,和后来路易十四所倚重的卢森堡公爵,及范多姆元帅、维勒洛依等元帅,都在他手下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