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上野英三郎

上野英三郎

上野英三郎(うえの ひでさぶろう ,1872年1月19日—1925年5月21日),男,日本三重县人。世界著名农业水利学家和土壤学家,日本近代农业土木工学(我国称为农田或农业水利工程)创始人,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教授。被日本农业土木学界尊奉为鼻祖。其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对日本近现代农业和水利科学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他与忠犬八公的故事在1987年改编成电影《忠犬八公物语》,由仲代达矢主演;2009年改编成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由理查·基尔主演。

人物介绍

上野英三郎1872年1月29日生于日本三重县一志郡本村(今津市久居元町),于1895年(明治28年)7月毕业于帝国大学农科大学农学科,同年进入帝国大学大学院进行农业土木及农具研究学习,于1900年(明治33年)7月10日大学院毕业,同年8月任东京帝国大学农科大学讲师。

1902年成为农业大学的副教授。1906年(明治39年)升任助教授(我国称副教授),1907年~1910年留学德国、法国美国。回国后,于1911年(明治44年)任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教授,并于帝大创办“农业工学”讲座(相当于我国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院系下设置的“组”,如土木系水利组,比今天的“专业”的略小),开设土壤物理、耕地整理、土地改良、灌溉排水及农业土木工程等课程。继而在讲座基础上创设农业土木专修科,后来成为东京大学农业工学科(今东京大学生物与环境工学科)。

1916年,他成为帝国大学农业系的教授,并负责农业工程讲座。他在农业系提供了农业工程专业课程。他致力于农田整理技术专家的教育:研究排水和土地开垦工程。农田整理技术被用于关东大地震后的帝都复兴。

1925年5月21日,上野英三郎教授因脑出血猝死于东京帝国大学农业工学的讲堂上,享年54岁,葬于东京港区青山陵园(忠犬八公之墓也在其旁),在日本三重县津市久居元町知足山法专寺建有寺院墓冢,并在久居小户木町的小户木神社建有纪念碑。

主要成就

上野英三郎教授还主持创办了日本耕地整理学会,后易名为日本农业土木学会(今日本农业农村工学学会),该学会对日本乃至亚洲农业工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影响。为纪念上野千鹤子教授在农业工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日本农业土木学会设立了“上野赏“,用以鼓励在农业工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上野英三郎教授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早期的一些农艺学、农业土木学奠基著作被译介入中国作为中、高等农业院校(中及高等学堂、大学堂)教材,如《土地改良论》《农具教科书》《灌溉排水论》《耕地整理讲义》《农业土木教科书》等,对我国近代中、高等农业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上野英三郎教授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农业土木工学人才,门徒广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田町正誉、牧隆泰、川名进一、田中真次、森省己、三浦虎六、山崎不二夫、福田仁志、秋叶满寿次、杉二郎等等,我国著名生物统计学家汪厥明先生在东京帝大大学院攻读研究生期间也曾受教于上野英三郎先生门下。

其中,田町正誉、三浦虎六又于1938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创办农林工学系(后改名农业工学系,今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系前身,开展旱地农业和农田水利教学与研究;牧隆泰于1938年到中国台北帝国大学(今中国台湾大学)创办农业工学讲座,主要开展湿地农业和热带农田水利教学与研究,1940年改名农业土木科(1945年改名农业工程学系,即今天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下设水利和机械两组;田中真次所著《农业土木学》被我国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高度评价及推崇,并译介入国内,为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教科书。而田町正誉、牧隆泰等人承其衣钵,又为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和水利人才,如贾大林、汤麟武、翁钤、周光俊、苏从瞻、张明训、李润祥等。

2015年3月9日,东京大学农学部在日本东京大学揭幕了一座描绘上野英三郎回到东京大学与哈奇克相会的铜像。这座雕像名古屋市的上田力雄雕刻,描绘了哈奇克在工作结束时跳跃着迎接他的主人。上野英三郎穿着帽子、西装和风衣,手提公文包放在地上。哈奇克戴着一条铆钉背带,就像他最后的照片中一样。

爱犬八公

日本近代农业土木工学由上野英三郎首创,门徒广众,故日本农业土木学界均以其为宗师鼻祖,这在日本学术界或农工行业内是人所共知的。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上野英三郎的爱犬“小八”(有的译为”哈奇“)更为知名,甚至被日本民众尊奉为神,为八公立像树碑。经日本导演视山征二郎和美国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两度演绎为经典电影(《忠犬八公物语》和《忠犬八公的故事》),八公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为世界爱犬人士所敬重。

1923年11月,八公生于秋田县大馆市齐藤义家中,于次年初被上野英三郎教授收养。教授对八公十分喜爱。教授每日去东京帝大授课,于是八公每日早上送教授去涩谷站,晚上提前去涩谷车站迎接主人。1925年5月21日上野英三郎教授因脑出血死于东京帝大农业工学讲堂上。未见主人回来的小八连续三天三夜在涩谷车站等候,米水未进。后来八公移居上野教授太太的亲戚朋友家,但每日唯一不变的是去涩谷车站等候他的主人——上野英三郎教授。1932年日本犬保存会的齐藤弘吉把八公在涩谷车站等候主人一事撰写成文并寄稿至东京朝日新闻,以“惹人怜爱的老犬故事(いとしや老犬物语)”为题刊登于报章上。八公因而成名,及后被称为“忠犬八公(ハチ公)”。上野英三郎教授的学生、日本著名水利学家牧隆泰先生又将八公的事迹做了一些细节补充。

1934年4月,人们为小八涩谷站前塑铜像,将涩谷车站入口命名为“八公入口“。1935年3月8日,八公因心脏感丝虫病在泷泽酒店旁死去,它死后尸体被制作成标本,保存在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1935年人们为八公在涩谷车站举行盛大告别仪式,并立墓碑于东京港区青山陵园上野英三郎墓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金属短缺,八公铜像被熔化利用。战后于1947年8月在原址重新塑立铜像,后再在八公出生地的秋田县大馆市车站前也塑了一尊八公铜像。2009年8月,日本富士电视台为纪念开播50周年,于台址又塑立了一尊88.8厘米、重8.8公斤的八公铜像。2012年10月20日,上野英三郎的故乡三重县久居东口又塑立了其与八公的全身铜像雕塑,以志纪念。

1934年4月,人们为小八涩谷站前塑铜像,将涩谷车站入口命名为“八公入口“。1935年3月8日,八公因心脏感丝虫病在泷泽酒店旁死去,它死后尸体被制作成标本,保存在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1935年人们为八公在涩谷车站举行盛大告别仪式,并立墓碑于东京港区青山陵园上野英三郎墓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金属短缺,八公铜像被熔化利用。战后于1947年8月在原址重新塑立铜像,后再在八公出生地的秋田县大馆市车站前也塑了一尊八公铜像。2009年8月,日本富士电视台为纪念开播50周年,于台址又塑立了一尊88.8厘米、重8.8公斤的八公铜像。2012年10月20日,上野英三郎的故乡三重县久居駅东口又塑立了其与八公的全身铜像雕塑,以志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