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宫
通济宫创建于明代,原先名“头社”,俗称“相安宫”。坐落在福建省莆田市忠门镇柳村,通济宫坐东朝西,由主殿、戏楼、广场、护厝、纪念亭及塔型香炉等建筑物构成。
历史
坐落在忠门镇柳厝村的通济宫,创建于明代,原先名“砻头社”,俗称“相安宫”。倭寇入侵时,遭到破坏,尔后复修。民国32年(1943)易名为“通济堂”。2002年重修扩建,改为“通济宫”,主神雷海青,还有供奉张公圣君、司马圣王、都天元帅以及观音、三一教主和天上圣母等神像,是一座奉祀多种神祇的宫殿。
结构
通济宫坐东朝西,由主殿、戏楼、广场、护厝、纪念亭及塔型香炉等建筑物构成。它的建筑格局十分精良、独特。屋面全部采用桃红色玻璃瓦铺设,四周棱角屋檐摹仿海燕或凤凰尾巴,高高翘上,好像鸿雁或者白鹭展翅欲飞。宫殿分为前后两殿,中间用八卦型高出于屋面,如同钟鼓楼的建造样式,整体屋面,高低错落,呈双层楼构造。上下层屋脊相似,构成一大反差对比,别有一番情趣。脊梁上纵间为屋檐,横向为龙脊,顶端有一对巨龙左右相视,对称稳当,壮观无比,仿佛皇宫一般豪华壮丽。
殿内的装饰十分精致,色彩鲜艳,夺目耀眼。神上的木雕,所镂刻的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将各位神像衬托得格外端雅秀丽。大石龙柱、大石狮,刻工细腻,造型独特,引人注目。尤其是中间的一尊大石香炉,神工鬼斧,精巧玲珑,实为殿中珍品之作。宫内石柱上镌刻着的楹联,读后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联曰:“扶危助顺千秋新气象,化险为夷四海定风波”“兴废总关情庙貌更新昭日月,古今原有伴神灵依旧著春秋”。特别是大门一对冠顶联语,教人心旷神怡。联云:“通地通天通海宇,济人济物济河东”既含思想性,又藏艺术性,相得益彰。
习俗
每年正月十四至十五日,这里举行隆重的元宵节活动,神祇巡游归来,宫前的大埕上,载歌载舞,宫殿之前鞭炮接连不断,十音八乐和着舞蹈,迎神庙会达到高潮,热闹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