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倒地铃

倒地铃

倒地铃(学名: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L.)是无患子科倒地铃属植物,草质攀援藤本,长约1-5米;茎、枝绿色,有5或6棱和同数的直槽,棱上被皱曲柔毛。二回三出复叶,轮廓为三角形;叶柄长3-4厘米。复总状花序少花,与叶近等长或稍长,总花梗直,长4-8厘米。果梨形、陀螺状倒三角形或有时近长球形;种子黑色,有光泽,直径约5毫米。花期夏秋,果期秋季至初冬。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很常见,北部较少,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台湾、湖南省、湖北、江苏省等省均有栽培。生长于田野、灌丛、路边和林缘。

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治跌打外伤,疮,湿疹,蛇伤;根可止吐,缓泻;种子榨油可供工业用。可地栽于墙垣之侧进行美化,亦可盆栽观赏。其果枝可以作为插花材料;新梢嫩叶能够作为蔬菜食用。

植物信息

【名由】:枝条柔软,若没有立柱让其攀爬,则会随地势任其生长,果实好似铃铛,故名「倒地铃」」;因蒴果膨大,像是元宵节所提的灯笼,故名「灯笼\草」。

【花期】:7~11月,果期8~12月,观赏期在7~9月

【日照】:全日照、半日照皆可生长,生育温度15-30度C,生育时间约需2-3个月。

【管理】:结果期所需水分较多,所以要常保土壤湿润。可於枝条生长时立枝柱任其攀爬,或将其枝条牵引至栏杆,或用於篱,不仅可绿化,也可观赏。

【水份】:以膨松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需常保土壤湿度,以免种子失水而死。

【繁殖】:种子繁殖

【有毒部位】:叶以及种子。

【中毒症状】:误食之後会有腹痛、腹泻症状,也有可能产生癫痫状的痉挛。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缠绕性藤本,茎质为柔,疏被毛,叶互生,具长柄,二回三出复叶,小叶卵形披针形,长4~7公分,先端锐尖,不整齐粗钜齿缘,花腋生,数朵成聚伞花序两性花,花瓣白色,4枚,2枚较大,另2枚具冠状鳞片1枚,雄蕊8枚,雄花与两性花相似,雌蕊退化。

小叶近无柄,薄纸质,顶生的斜披针形或近菱形,长3-8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渐尖,侧生的稍小,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疏锯齿或羽状分裂,腹面近无毛或有稀疏微柔毛,背面中脉和侧脉上被疏柔毛。复总状花序少花,与叶近等长或稍长,总花梗直,长4-8厘米,卷须螺旋状;萼片4,被缘毛,外面2片圆卵形,长8-10毫米,内面2片长椭圆形,比外面2片约长1倍;花瓣乳白色,倒卵形;雄蕊雄花)与花瓣近等长或稍长,花丝被疏而长的柔毛;子房(雌花)倒卵形或有时近球形,被短柔毛。蒴果梨形、陀螺状倒三角形或有时近长球形,高1.5-3厘米,宽2-4厘米,褐色,被短柔毛;种子黑色,有光泽,直径约5毫米,种脐心形,鲜时绿色,干时白色。花期夏秋,果期秋季至初冬。

本种蒴果的形状和大小有较大的变异,通常将果小而呈陀螺状倒三角形的另立一变种小果倒地铃C.halicacabum Linn. var. microcarpum (Kunth) Bl.由于倒地铃与小果倒地铃果实形状和大小存在一系列中间类型,难以截然分开,花标本(或开花植株)的鉴别更是全凭主观臆断,加上二者的地理分布、生长环境和物候等也没有不同,故本志取W.P.Hiern(Hook.f.Fl.Brit.India1:670.1875)的意见,不作进一步划分。

繁殖方法

倒地铃为篱栅攀生型植物。该种植物用播种法繁殖,可在每年春季4-6月进行。可先将所选的种子用温水浸泡几个小时,然后将其置于湿布中催芽。在此期间,要经常淋水,等到大部分种子开始萌动时,即可进行播种。倒地铃的种子较大,因此通常采用点播法进行育苗。

栽培技术

倒地铃栽植

地栽:宜选用排水良好、硫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盆养可使用由腐叶、粗砂、园土所配成的混合基质,它们的比例按体积计依次为1:1.5:1.5。倒地铃的定植多于每年4-6月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应选择地势较高、开阔向阳之地,注意避开风口。为了便于以后操作,最好先按东西走向设立好支架。然后在支架旁保持50厘米的株距挖穴,其直径约为30厘米、深度约为30厘米。如果土质不佳,可填入客土。通常先往穴中浇透水,然后投种2-3粒,覆土后略微压实即可。待齐苗后,每穴留下壮苗株,余者拔去。

盆栽:倒地铃多在4-6月进行直播。可以使用中型花盆作为容器。在操作时先往盆内加适量基质,然后放入种子数粒,覆土约2厘米,略加按压,注意留出沿口。接着浇透水即可。待齐苗后,每盆保留壮苗一株。

倒地铃管理

水肥:倒地铃喜微潮的土壤环境,稍耐早。除在定植时施用适量鸡粪作为基肥外,夏秋生长旺盛阶段应该每隔10天追施次稀薄液体肥料,在肥料充足的情况下生长迅速。

搭架:栽培地点应该保持通风良好。由于倒地铃是攀缘性植物,因此当植株高约10厘米时,应该在花盆上设立支架,以供植株更好生长。支架的大小、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通常支架的高度是花盆高度的2-3倍较为适宜,这样的比例可以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由于倒地铃的攀缘性较强,也可以不采取搭设支架,而使用细绳进行牵引来引导其枝蔓的管理方法。秋末冬初应将枯枝、落叶及时清除,进行掩埋,同时也能减少某些病害的发生。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倒地铃不易患病,亦较少受到有害动物的侵袭。

越冬:该植物虽为多年生,但常做一年生栽培。其生长迅速,当定植后很快就能成形,以供观赏,但进入秋季后,遇到霜冻植株就会逐渐死亡。其最佳观赏时间自种苗定植后可达3-4个月,它的栽培年限不超过1年。

采收:可在每年9-10月间,分批将已经成熟的果实采下,在晒于后置于干燥阴凉处,集中清选,将所获种子贮藏于干燥避光、通风良好之处备用。

分布范围

热带亚热带低海拔地区,全省路旁、山边、甚至墙角皆能生长。

我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很常见,北部较少。生长于田野、灌丛、路边和林缘;也有栽培。广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台湾、湖南省、湖北、江苏省等省均有栽培。广布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海南省琼山、昌江黎族自治县琼海市等地有栽培(参考”海南特色野生果树、药材和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利用“一书)

生长环境

生长于田野、灌丛、路边和林缘。倒地铃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其喜温暖,不耐寒,在18-28℃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秋季温度降低时生长日趋衰弱,在降霜后植株死亡。

主要价值

【别名】假苦瓜、风船葛、带藤苦、灯笼草[四川省]

【来源】无患子科倒地铃属植物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晒干。

【性味归经】苦、微辛,寒。

【功能主治】散消肿,凉血解毒。用于跌打损伤,疮肿,湿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注意】孕妇忌服。

【备注】(1)同属植物小果倒地铃C.halicacabum L. var. microcarpum(Kunth)Blume,外形相似,功效相似。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治跌打外伤,疮疥,湿疹,蛇伤;根可止吐,缓泻;种子榨油可供工业用。清热、利尿、凉血、去瘀、解毒之效。治肺炎、黄疸、糖尿病、淋病、疔疮、风湿、跌打损伤、蛇咬伤等。

观赏及食用:该植物可地栽于墙垣之侧进行美化,亦可盆栽观赏。其果枝可以作为插花材料;新梢嫩叶能够作为蔬菜食用。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