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
俗称“耳垢”、“耳屎”等,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上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耵聍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油脂、脂肪酸、蛋白质、黄色素以及钠钾等无机化合物元素。
人的耵聍有干型和湿型2种,耵聍潮湿、粘稠,且呈暗黄色油状的为湿型,也称为“油耳”。耵聍干燥、毛屑状,一般呈灰白色者,为干型,俗称“干耳”。耵聍可以滋润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细毛能阻挡由外界的尘埃颗粒,还能防止昆虫对耳朵的侵害。耵聍能使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另外,耵聍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以及对传入的声波起到滤波和缓冲作用。
有时过多的耵聍和外耳道脱落的上皮、灰尘混在一起,可形成大的硬块,阻塞了外耳道,医学上叫耵聍栓塞。
定义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耵聍是由位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中的耵聍腺分泌的一种黄色粘稠的液体。
分类
人的耵聍有干型和湿型2种,耵聍潮湿、粘稠,且呈暗黄色油状的为湿型,也称为“油耳”。耵聍干燥、毛屑状,一般呈灰白色者,为干型,俗称“干耳”。两者之间差异极为明显,一般情况下在光亮处用肉眼观察外耳道分泌物就可正确判断耵聍的类型。
不同性状的耵聍
柔软、淡黄色
大部分人的耳屎都是这样的,质地柔软,颜色呈淡黄色,这种耳屎说明很健康。
湿粘、黄色
有的耳屎非常黏腻,呈黄色,这也是一种健康的耳屎,能够帮助润滑耳道,防止耳道过于干燥。
白色、片状
有些人掏出来的耳屎呈白色片状,看起来比较干,但也是正常的。
质地很厚、颜色暗淡
如果耳屎颜色非常暗,而且特别多,这可能是压力过大的表现。因为当人长期处于紧张情绪中,耳朵里的腺体就会分泌出更多的蜡,耳屎就增多、变厚。
血色
耳屎如果呈血色,就说明耳道里有破损的情况,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
灰色
这种耳屎可能和空气中灰层增多有关,如果还伴有耳道干燥、干裂、瘙痒等症状,很可能出现了湿疹。
形成
在人体的耳道结构中,耳道外侧1/3部分是软骨,内侧2/3是骨段。软骨有类似皮肤的构造,包括毛囊、皮脂腺和毛发,还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皮脂腺会分泌皮脂、耵聍腺会分泌耵聍,再加上外耳道皮肤屑会自然脱落,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会形成蜡状耳垢,也就是耳屎。(只要分泌功能正常,耳屎就一直有)
成分
耵聍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油脂、脂肪酸、蛋白质、黄色素以及钠钾等无机化合物元素。
作用
耵聍在外耳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因富含油脂,耵聍可以滋润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细毛能阻挡由外界的尘埃颗粒,还能防止昆虫对耳朵的侵害。耵聍能使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尤其对耳道深处的鼓膜可使其不致干涸,从而使鼓膜经常处于最佳运动状态。另外,富含脂肪酸的耵聍,能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最后,耵聍还能使耳道空腔稍稍变窄,对传入的声波起到滤波和缓冲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
清理方法
清理耵聍最多只能用棉签擦拭一下耳廓的位置。出现耵聍堵住耳道的情况,应该到医院处理,耳鼻喉科医生会在额镜直视的情况下,用专业的镊子将耵聍取出。
误区
很多人认为耵聍一定要掏出来,否则会堵住耳朵,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耵聍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它就会不断脱落排出耳朵外面,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堵塞耳道。
还有人喜欢用棉签掏耳朵,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样有可能不仅掏不出耵聍,还会将它们往里推,令耵聍不能自己排出。一旦洗头、洗澡时耳朵不小心进了水,耵聍吸水膨胀,酸性的耵聍会腐蚀耳道深度的皮肤,引发炎症。而且,经常掏耳朵还会引起耵聍的分泌异常,耵聍可能越长越多,新分泌的耵聍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状,从而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相关疾病
有时过多的耵聍和外耳道脱落的上皮、灰尘混在一起,可形成大的硬块,阻塞了外耳道,医学上叫耵聍栓塞。如外耳道痕狭窄,耳毛过多或有慢性炎症等原因,影响耵聍排出时,发生耵聍栓塞机会就会多。
参考资料
小孩、大人的耳朵到底该啷个掏?.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