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鹏
马金鹏(1913年6月2日—2001年10月24日),字志程,经名伊斯梅尔,是北京大学阿拉伯语副教授,伊斯兰教法学者和古兰经的翻译。
马金鹏一生勤勉,译著涉及语法、宗教、文学等各个领域。《伊本·白图泰游记》译本问世后,为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推动了中国和摩洛哥两国的友谊。
晚年,马金鹏以之年的病体,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把学术研究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向中国穆斯林交出了一位穆斯林学者最后的答卷——一部精美的《〈古兰经〉译注》全美了他平生的夙愿。
马金鹏一生钟爱《古兰经》诵读,每日诵读《古兰经》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物经历
马金鹏出生于1913年6月2日,山东济南市人,自幼入清真寺学经。后入济南公立第五小学,1925年春毕业。1931年毕业于成达师范学校。在成达师范学校求学期间,遵从母亲“在顿亚上为众求饶,生活中对人公正,教育中培养圣贤”的希望,成为中国穆斯林青年中最早接受伊斯兰师范教育的受益者之一。
尽管学校生活清苦,但马金鹏坚持学习、笃诚信仰,坚守五时拜功。1932年至1936年,就读并毕业于埃及艾资哈尔大学文学院。爱资哈尔大学是埃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高等学府,是各国穆斯林青年向往的地方。
马金鹏除刻苦攻读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练习阿拉伯语口语和听力,开阔学术研究思路。为掌握《古兰经》诵读方法,他每个主麻日到清真寺听有名的诵经师诵读《古兰经》遇到丧主为亡人设立纪念棚也进去听诵经师的诵念。为给今后学术研究积累较多的资料,他不仅参加爱资哈尔大学和其他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还从每月2埃及镑生活费中省出一半,购买各种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书籍,4年积累的书籍竟有5大木箱之多。
1937至1949年在国立成达师范学校任教阿拉伯文。1936年毕业回国后,他服务于母校,辅助埃及的两位教授达理和伊卜拉钦为成达师范学校学生教授阿拉伯语,并为高年级增开了阿语报刊选读课,颇受师生们的欢迎。
1937年7月7日,国难方殷,成达师范举校南迁。迁移之中,马金鹏与另一位留埃同学金殿桂先生来到武汉市。为粉碎日本妄图在我国西北建立“回回国”的阴谋,校长唐柯三安排他们二人参加“甘宁青抗日救国宣传团”。
宣传团从武汉出发,跨越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阿拉善厄鲁特旗等40余个省、市、县,历时一年,行程1.3万里,采用火车、汽车、骑马、牛车、步行等方式,深入清真寺、军队驻地、回族聚居区等,以《古兰经》圣训为依据,演讲120多场,听众多达60多万人次。
宣传团动员西北回胞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号召西北回族军政要员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为中国抗日战争作贡献。1938年4月24日出版的《新华日报》社论《巩固国内民族的团结》指出:“回教抗敌宣传团等组织的成立,说明了有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的民众,已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 1938年10月宣传团凯旋,10月15日《新华日报》在《回民一致表示坚决抗日》一文中称赞:“他们带回了我中华民族亲密团结的福音,实为我抗战胜利之一个重要保证。”
1938年秋,马金鹏回到母校,不久后担任《月华》主编,兼成达师范学校教务处辅导出版组组长,时年26岁,成为《月华》历任主编中最年轻的一位。《月华》创刊于1929年,是民国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伊斯兰教期刊。当时正值全民抗战时期《月华》负有宣传、动员回族群众投入抗日救亡斗争的喉舌作用。
为完成这项工作,马金鹏运用他留学生的特殊条件,联络在埃留学生和服务于各地的同学,组成了《月华》第三批撰稿人队伍。他个人也在日常教学和编辑工作之余,撰写了《怎样加强回民抗战意识》等十几篇动员抗日救亡的文章。
1953年7月,马金鹏接受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先生聘书,赴北大教授阿拉伯语,重新回到他钟爱的教师岗位。在这所著名的高校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使马金鹏如获至宝。在搞好教学工作之余,他在书海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为后来丰硕的学术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主要成就
1950年至1953年6月,马金鹏接受上海市穆斯林聘请,担任上海福佑路清真寺教长。该寺是上海有名的大寺之一,达浦生、薛子明等著名阿訇曾在寺中担任教职多年,乡老的水平较高。当时恰逢新中国建立之初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大的社会变化要求清真寺教长适应时代要求,用《古兰经》圣训引导穆斯林群众为新中国建设和抗美援朝作出贡献。
顺应新的时代,马金鹏在讲“卧尔兹”时引经据典,既满足了穆斯林群众的信仰需求,又为抗美援朝做了宣传。在他的主持下,还开办了穆斯林大学生及青少年学习辅导班,并引导穆斯林工商户妥善处理劳资纠纷。他还发挥成达学生善于演讲的特点,斋月里每晚进行演讲,宣传穆斯林前辈热爱祖国的事迹,以及穆斯林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对人类的贡献,并将演讲文张贴在寺中,大大提高了效果。3年届满,上海市各界穆斯林赠送题有“穆民导师”的锦旗一百多面。日后在回忆这段教长经历时,马金鹏总是自谦,认为自己只是在报答中国穆斯林大众的培育之恩,只是在践行母亲“在顿亚上为众求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