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林鸳鸯

林鸳鸯

林鸳鸯(学名:Aix sponsa)是北美产颜色艳丽的小型树栖鸟。营巢于离地面15米的树洞中。体长约48厘米,雄雌均具独特羽冠。雄鸟羽冠有两条纵列的白色条纹,雌鸟羽毛上有白色眼环,体羽为煤灰色,幼雏于出壳的次日即可随雌鸟离巢,能从高达15米的巢跳到地面。早成雏以水生昆虫和其他小生物为食,成鸟喜吃橡果或其他坚果。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

形态特征

林鸳鸯体长47-54厘米,翼展66-75厘米,雄性体重544 - 862克,雌性体重499 - 862克,雌、雄羽色差异大,雄鸭鲜艳(尤其在繁殖季节)、雌鸭朴素。雄雌均具独特羽冠(夏羽无羽冠)。雄鸟羽冠有两条纵列的白色条纹,头紫色和绿色相间,胸红褐色有白斑,两肋青铜色。雌鸟羽毛上有白色眼环,体羽为煤灰色,喉白色,胸部有白色条纹。幼鸟的羽毛颜色上黑下白,与一般的鸭子的黄色幼鸟截然不同。

跗鳞盾片状;雄体气管有不对称的膨大部;两者鸣声不同,通常羽衣及行为亦异;配偶关系及家庭生活维持时间短;一年换羽2次;雄体常换“蚀羽”及鲜艳的婚羽各1次;幼雏的绒羽有明显花纹;雌体有“逗引”表演。

栖息环境

夏天林鸳鸯可见于加拿大东南部的几个省。通常在池塘,河道湿地或人烟罕至的湖边的成熟的阔叶林如杨属槭树上筑巢。树洞离地高达五至二十五米,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直径超过四十厘米的树木越来越少,而且人们通常将有树洞或死去的大树视同废物,任意砍伐,导致林鸳鸯无法顺利找到自然的树洞(通常为红冠啄木鸟所啄成)筑巢。调查研究显示,林鸳鸯96%的巢筑在人工鸟巢里。大概有三千只林鸳鸯在加拿大东南部繁殖。

栖息于富有植物的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中,也出现在林缘沼泽和四周有植物覆盖的水塘和溪流中。喜欢隐匿在高草丛中或荷叶下,也成群栖息于水面上,但通常避免开阔的湖泊。部分生活在北美的林鸳鸯冬季迁徙到美国南部大西洋沿岸附近越冬。

生活习性

新北界的林鸳鸯与鸳鸯有亲戚关系,并被公认为北美洲最美丽的水鸭,因为仅见于北美大陆,故称之为北美鸳鸯。林鸳鸯的学名为Aix Sponsa,意指像新娘般美丽的水鸟。由于它们藉树洞筑巢,故称之为Wood Duck。它们是少数会飞到树上筑巢的水鸭,同时,它也与潜水鸭类的觅食习性不同,因此科学家将林鸳鸯列为树栖鸟,这种鸟类为演化较高级且成功的鸟类。

该物种平时成对出现不集群,但在秋季和冬季,有时会出现常成几只到数十只的群体活动和觅食,也有多到上千只的大群。飞行力弱,速度亦不及其他鸭快,边飞边发出轻而尖的啸声。亦善游泳和潜水,且潜水能力甚强,既能在水面觅食,也能潜入水下觅食,有时也到水边地上觅食青草。食物主要为稻谷、作物幼苗、青草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性食物,早成雏以水生昆虫和其他小生物为食,成鸟喜吃橡果或其他坚果

分布范围

分布于加拿大古巴墨西哥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美国

旅鸟: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开曼群岛库拉索岛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海地冰岛牙买加马提尼克岛、蒙特塞拉特、葡萄牙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马丁岛(荷属)、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1月或2月,而北方种群通常是从3月或4月。巢一般筑在树洞中,平均每窝产卵约6-16枚;孵化期约25至37天,幼雏于出壳的次日即可随雌鸟离巢,能从高达15米的巢跳到地面。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林鸳鸯最大的天敌就是人类。在1972至1982年间,共有123万只林鸳鸯为猎人捕杀。至2008年仍有总计约两、三百万只的鸳鸯生存于新北界,但是它们仍得面对日益丧失森林湿地的威胁。虽然人工鸟巢繁殖计划十分成功,但是林鸳鸯仍需要健康安全的栖息觅食地,特别是成熟的湖边森林与无污染的湿地。

其他自然界的天敌包括狐属、蛇、水貂、北美浣熊和啄木鸟科鳄龟也会吃小鸭。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

加拿大东南部遭数十年一遇龙卷风侵袭 房屋被毁上百人无家可归.快资讯.2024-08-27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法属).360个人图书馆.2024-08-2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外贸日报.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