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头村

高头村

高头村是山西省临猗县楚侯乡下辖的一个自然村。

来历

由临猗县县志编委员会办公室于1986年编纂的《临猗县地名志》上记载,高头村原名武阳村,隋末窦建德率军建都于此,称窦夏王,此地改名为武阳城。李世民征服窦建德后,因此地地势较高,改为高头李村,后简称为高头村。

窦建德建的武阳城,相传有九门九关,清末时,南门遗址尚有“武阳复兴”的字样,为元代修。上世纪五十年代,村子周围有残缺的城墙,“武阳复兴”几个字依稀可见。

如今这个村被外人所知的村名就是“高头”村,但是高头村的先人们留下一个传说,李世民赐名该村为“高头李村”。这个村名就当一个故事传说,从唐朝流传至今。

如今印证高头村村名的金朝碑,名为《赐洪教禅院》,记载了僧人智通和尚募捐在高头村建立洪教禅院的经过。开头说:“尚书礼部牒 河中府猗氏县高头李村僧智通。李均状纳钱壹佰贯,买到本村僧院许所舍一十九间,空名勅牒乞书填作洪教禅院者”,时间记载为“大定十四年岁次,午二月戌朔望后三日”。

从碑文中知道,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有一位名叫智通的僧人,筹集钱财,在猗氏县高头李村买了一座僧院,有19间房屋。

碑文字数粗略估计千字左右,详细记述了智通和尚建立洪教禅院的经过。记者采访时,此碑重新被村民发现仅6天,因没有拓片,碑文没有被详细解读。

生活

高头村村风素朴,村民忠厚诚实,热情好客,土地肥沃,涑水河畔从我们村北绕村而过。在生产责任制前,主产作物小麦,亩产就达450公斤以上,棉花产量在120斤以上,乡领导因棉花产量位居全市最高,乡党委书记廉文斌曾因棉花管理及高产,参加了全国召开的棉花工作会议。并且,在历史上我们村以种植蔬菜,驰名全县。生产责任制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好政策及各级政府领导的支持指导下,我们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具大变化,经济收入快速提升,人均生活水平达四千余元,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质的转变,调产结构,快速到位,经济收入目前更为可观:

一、小杂果面积500亩,均以10年树龄的盛果期,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余元。

二、酥梨面积1500余亩,均以十五年树龄的优质酥梨盛产期,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600万元。

三、高头村2520口人,在历史上就以四乡八庙会推销蔬菜驰名,更以因土地面积较少,外出经商人员较多,特别是近20年来,我们村每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600人以上,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600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百万元的户有7户,30万元的20户,10万元年收入的户每年达100户以上,已有80余户,在北京、上海市太原市西安市运城市等市购买了单元楼或小别墅,家用小汽车90多辆,电脑用户,占全村总户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地理位置

高头村地处楚侯乡东北角,与盐湖区区域的寨里村相毗邻,北至西张岳的柏油大道,通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八个居民组,600余户人家,2520口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4名,拥有耕地3660亩,16眼深井机泵,水利灌溉面积百分之百,主要种植小麦、棉花、小杂粮、小杂果,尤其是酥梨面积达1800余亩,是我们高头村村民经济收入的经济支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