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明鲁王墓

明鲁王墓

明鲁王墓,又名鲁荒王陵,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及其嫔妃的陵墓,位于中国山东省邹城市东北约12千米处的九龙山南麓。

明鲁王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89年),陵园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地宫封土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严,建筑典雅富丽,是一处典型的明代亲王陵园,20世纪60年代末, 九旒冕出土于山东邹城县。邹城群众在九龙山开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墓道,立即报告了文物部门,山东省文物工作者于1970年春至1971年初,对朱檀墓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出土各类随葬品2000多件,其中多为国家孤品或珍品,如织锦缎龙袍、“鲁王之宝”印、金镶玉透雕玉带、宋代“天风海涛”琴等。明鲁王墓陵区分导引、外城、内城三个部分,原来建有内外城墙,其中外城墙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占地面积96平方米;内城前方为长方形陵园,后为圆形墓冢,象征天圆地方。地面建筑有御桥、陵门、二门、享殿、明楼等,地下建筑有朱檀墓、戈妃墓等。

明鲁王墓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明鲁王墓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明鲁王墓是山东省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明代墓葬(截至2022年12月记载)。因其陵墓营建最早、陵区占地面积最大、出土文物价值最高,明鲁王墓又被称为明代亲王第一陵。明鲁王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反映了明朝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而且填史补阙,对于研究明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历史沿革

朱檀(1370—1389),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洪武三年出生。1370年5月2日(明太祖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明太祖朱元璋诏诰天下,封其年仅两个月的儿子朱檀为鲁王。朱檀自幼礼贤下士,博学多识,好诗书礼仪,颇得朱元璋喜爱,15岁就藩兖州,辖兖州府4州23县。后来他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不老之药,希冀长生,最终适得其反,“金石药,毒发伤目”,年仅19岁。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非常痛心又恼怒,认为朱檀的行为荒唐至极,因此给了他一个恶谥,名叫“荒王”。

朱元璋并没有因为朱檀的荒唐而降低陵墓的规格,昭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为其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并让朱檀的儿子继承了鲁王王位。20世纪60年代末, 九旒冕出土于山东邹城县。邹城市群众在九龙山开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墓道,立即报告了文物部门,山东省文物工作者,在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下,在解放军的直接配合和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于1970年春至1971年初,对朱檀墓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使埋藏在地下600多年的文物重见天日。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邹城市政府切实加大明鲁荒王墓园保护利用力度,1988年3月将其作为旅游景区正式开放,1993年3月设立荒王陵管理所,2006年5月成功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朱肇辉朱肇煇墓、巨野王朱泰墱墓一并公布),2011年明鲁王墓列入国家大遗址曲阜市片区重点文物项目之一,2018年荒王陵景区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9年起面向社会实施免费开放。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明鲁王墓位于中国山东省邹城市东北约12千米处的九龙山南麓。据《邹县志》记载:“明鲁荒王园在九龙山。”陵区北依九龙山,南与朱山遥遥相望,东、西有卧虎山、玉皇山拱卫,陵前有“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

气候

明鲁王墓所处位置属暖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方位布局

明鲁王墓区共分导引、陵园、陵寝三个部分。建有内外城墙,外城墙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其中陵园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是明代亲王第一陵园。陵园主要建筑有御桥、陵门、二门、享殿、明楼、定陵地下宫殿。地面建筑有御桥、陵门、陵恩门、享殿遗址、明楼等;地下有朱檀、汤妃、戈妃的墓室。朱檀墓距地表26米深,仅次于帝陵(定陵距地表27米),发掘前保存完整。

主要景观

地表建筑

外御桥遗址

陵区地面建筑以牌坊为起点,依次往北修神道、列石像生、建乌头门、筑内外城墙,棂星门往北150米处东西两侧分别为宰牲亭、具服殿。由于明末清初毁于战火,其形状规格无考。但棂星门遗址外,现有一条东西河沟,当地群众仍呼之为“午门沟”,当为外御桥遗址;且口碑相传,仍能指出宰牲亭及具服殿位置。从棂星门往北200米处有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中间架单拱石桥。名曰“御桥”。桥上以青石铺面,桥两侧精雕石莲柱栏杆柱头为24节气雕刻,栏板上饰有透雕宝瓶图案。桥宽8.5米,南北长16.2米。

内城

过御桥40米便进入内城,修复前尚存原址的残垣断壁。南墙有三门,称陵门、中门道宽约3.6米,左、右侧门道宽约3.2米,中门独高,侧门较矮,翼然并列,系门洞式斗拱建筑。四周建有高 3.7米,宽0.7米,基厚1.4米的围墙,为冰盘檐式砖石结构,墙体均用40厘米长的青砖砌成,异常坚固。早年内城墙的四角建有角楼,为守陵人员护陵之用,布局严谨,各具格局。内城中间设一隔墙,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稍大于后院,呈后高前低状。

祾恩门

祾恩门,与南门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为四楹三门式木结构歇山飞檐建筑,墙壁外侧为青砖建成。后院中部的享殿,又称祾恩殿。台基东西宽33米,南北长20.4米,殿前有长10米,宽15米的月台,周围镶有玉石栏杆沈阳昭陵隆恩殿为陵区主体建筑,清代倾倒后,改为三间关帝庙,“文革”期间损坏,1987年按原规格恢复基础,有26根柱础尚为明代遗物。从台基的高大宽广和柱础的规模,可以推知当年享殿的巍峨宏大。

明楼

沿陵园三门而出,到达陵区的第三部分,迎面而立的是方城明楼,通高13米,方城高7.5米,砖石结构,下为线条雕刻粗犷有力的须弥座,顶部是正方形平台,东、南、西三面建有女儿墙,北面则修建矮垣一道,东、西、北三面设石阶以通上下。明楼为歇山飞檐斗拱建筑,建在方城之上,四面辟门,原明楼中立石碑一座,碑额前后刻有二龙戏珠,正面篆刻“大明”二字,碑身正面刻楷书“鲁藩荒王之陵”,字体端庄有力。

地宫建筑

地宫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长50余米,墓室全长20.6米,分前后两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积约1.3万平方米。发掘前保存完整。这座工程浩大的陵墓,系在山上凿石开圹,然后用砖砌垒,动用土石方约20万立方米。据专家估计,按当时情况,以二百个劳动力计算,需二、三年时间才能建成。

墓道

墓道正直向南,外口宽,向里渐窄,呈外高里低斜坡状,里口宽3.9米,北距金刚墙1.5米。墓道内筑有用生石灰、糯米汁、豆汁混合浇铸的三道挡土墙,其中第三道墙亦称封门墙,高8.86米,上部厚1.6米,向下渐宽作砥墙状,墙基向外伸入墓道中。墙用大砖砌成,封堵牢固,至今痕迹可见。

红色金刚墙

 封门墙后为红色金刚墙,通高8.2米,宽5.35米,上部是用绿色琉璃砖、瓦筑起的门楼,墙面敷一层坚硬的红灰泥。门楼的上部、左、右、后三面附有砖砌的挡土墙,与前面的挡士墙接齐。在门楼上又筑起一道东西长条形的护槽,顶上覆盖两层石条,用以负担上面的夯层封土,防止损坏门楼建筑。

墓门

墓门在金刚墙下部的正中,门洞高2.4米,宽2.25米。上部用一米厚的石条横担,已有裂痕,洞口以砖封门。墓室通长20.6米,共有两重门,分前后两室,两室之间有甬道相连,除门部为石料制成外,余为砖砌券顶,方砖铺地,四壁及顶部敷以白灰,壁上饰双条墨线。两道门形制相同,第一道门缩入洞口1.5米处,双扉枢轴式。墓门以整块巨石做成,高2.4米,宽1.3米,厚0.2米,每扇重约1500公斤。正面雕有纵横九排乳状门钉,门涂朱漆,门钉贴金,镶有铁质涂金铺首衔环,色泽鲜艳。门环以长57厘米的插簧式铁锁锁住。

前室

南北长8.05米,东西宽5.25米,高4米,顶部为东西起券。甬道的券顶较矮,高1.9米,长1.95米。后室为棺室。南北长5.45米,东西宽8.2米,较前室高大宽敞。前室正中部置一大缸,直径1.1米,高1.5米,缸内有铁芯灯座,即万年灯。中部随葬品有庞大的木雕彩绘俑群,共432个,分别为仪仗俑、车、马等。比例相称,刀法简练,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有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刀、枪、剑、戟的武俑;有手持各种乐器的乐俑;有拱手而立的文官和身材魁梧的侍卫。后部中央设御案一张,案上放盝顶宝匣3只,内置木制贴金的“鲁王之宝”印。

后室

中部砌有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1米,高0.5米的砖质须弥座,朱漆楠木棺椁,置于棺床之上。棺床两边有桌8张,其中4张为镶砾石桌心。东侧放有两个戗金漆箱,内装冠、冕、袍、靴和玉圭、玉带等,两边桌上放文房四宝和琴棋书画等物。其他随葬品为木、竹、铜、锡做的小冥器。随葬品的摆放,体现了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的思想。

戈氏墓

朱檀墓西60余米处,有王妃戈氏墓,地面有何建筑,史无记载,墓室较鲁王墓浅,距地表约8米,墓室为砖砌券顶,分前后两室,通长15.2米,宽4.3米,高4.13米,前后室两侧及后壁各有一龛室,当为放置随葬品之用。墓门高2.3米,宽1.3米,厚0.2米,为双扉枢轴式,共两道石门,以自来石支顶。从建筑工艺上看,做工远不如朱檀墓精细。

据《鲁王妃圹志》载:“妃戈氏乃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王妃。子一人肇辉,嗣封鲁王。正统五年十月初九日以疾薨,享年72岁,以薨之次年4月19日葬于九龙山之原。”据史料可知,戈妃死时朱檀早已下葬,因鲁王是第一个薨逝,未定合葬丧制,所以衬葬于此。戈妃墓于1975年被当地农民耕地时发现,墓中文物被盗窃一空。

文物遗存

朱檀棺椁系楠木所制,出土时朱檀身着龙袍,腰束玉带,头贯金簪,身铺19枚金币,同时还发现了墓内各类随葬品2000多件,其主要文物珍品有织锦缎龙袍、“鲁王之宝”印、金镶玉透雕玉带、宋代“天风海涛”琴、宋代高宗赵构题诗扇面、元代钱选白莲手轴、元青花云龙纹罐等。

元代钱选白莲手轴

《白莲图卷》更是明代鲁王墓发掘的最大收获。1971年初,山东省省博物馆考古发掘了位于邹城九龙山的鲁王墓。从中发现的《白莲图卷》,可惜在水中浸泡过久,画面所说色脱落严重,只有莲梗的黑点历历在目,其余多已脱色,成为白色的画卷,仿佛是更好地表现一幅真正的《白莲图》。该画为纸本设色,纵32厘米,横90.5厘米,卷上绘白莲与新荷,画法工细严整,构图雅致,表现出白莲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画的左部为作者题诗与跋文:"袅袅瑶池白玉花,往来青鸟静无哗。幽人不饮闲携杖,但忆清香伴月花。余改号警溪翁者,盖赝本甚多,因出新意,庶使作伪之人和所愧焉。钱选舜举。"朱文印"舜举",阴文印"钱选之印"。

九旒冕

九旒冕,1971年出土于明代鲁王朱檀墓,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冕冠通高18厘米、 板长49.4厘米、宽23.5厘米、筒径18.5厘米。为藤蔑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

冕,是帝王的礼帽,皇帝、太子、封王的专署配饰。冕冠的形制在过去绘画中常见,像武氏祠汉代刻石上的黄帝、尧、舜天子像,唐朝闫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宋代作的晋文公复国图,明人所作圣迹图中的孔子像等。这些画像人物都是头戴冕冠,身穿冕服,冠冕堂皇,仪表威严。在冕冠制度中,旒的多少是辨别身份的一大标志,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朱檀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垂悬九旒正是明代亲王冠冕的定制。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是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汝宁公主王朝持续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目前,作为文物的垂旒冕全国只有两件,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登基称帝时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鲁荒王600多年前的明初亲王冕冠,填补史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同时也是能够彰显朱檀王室威仪的有力佐证。

九缝皮弁

明九缝皮弁,又名九缝朝冠,为鲁荒王巡视、朝宾、诸侯上朝时穿用的首服,地位仅次于冕。此皮弁是距21世纪仅有的一件披露于世的明初亲王制皮弁实物,与洪武年间诏定亲王皮弁制相符。在明代,非皇亲国戚、尊贵大臣不能戴。资料中记载:“皮弁,冒以乌纱,前后各九缝,每缝缀五采玉九,缝及冠武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金簪朱缨。”

明九缝皮弁,冠高21厘米,横宽31厘米,冠筒径17.5厘米,以藤篾、金、玉石等材料制成。此皮弁以细竹丝编结成的六边形网状结构为胎,外覆黑纱。前后各有十会,两会间形成九缝,缝中压以金线,故称之为“九缝皮弁”。每缝金线上前后各缀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九颗,应为162颗,现存158颗(其一残),佚4颗,材质有珊瑚、玉、玛瑙等。两缝之间微微凸起,弁前后各钉一倭角长方形金饰框(金池),金池上部有一周竹丝包金的额圈。两侧上部各一梅花形孔,贯金簪以固定发髻。簪长30.9厘米,下部各有两花形金钮穿孔,以系朱缨。

金镶玉带

“镶宝石金带饰”,通长16.7厘米,最宽10厘米,最高2.8厘米,重395克,其体积之大、宝石之多、装饰之华美,为历代出土所罕见。带饰为金质如意云头托,组合形,中间主件为如意形,两侧活件为云头形。带饰金托中空,分上下两层,上层镂空镶嵌宝石,下层主件背面为镂空灵芝缠枝花卉纹,活件背面为金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同一件器物上镶嵌多种宝石,带饰上层表面镶嵌有各种珍宝共计33颗,是一件华丽的明早期皇家金镶宝石镶嵌组合。

“镶宝石金带饰”金托采用了镂空、錾刻、锤碟、焊接等多种金器制作工艺,营造出表面、底面和侧面的纹饰,造型饱满、立体美观,金质光泽灿烂。金托采用如意云头的造型,象征着吉祥如意,背面的野生灵芝纹更是吉祥长寿的象征。在我国种类繁多的吉祥纹样中,灵芝如意、灵芝祥云应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其祥瑞内涵最博古代帝王和皇家的厚爱,也为普通百姓所认同。

雷威的“天风海涛”唐琴

“天风海涛”琴的出土震惊考古界,该琴长121厘米、宽19.5厘米。桐木制成,琴身黑漆,裂似蛇跗,背刻篆书“天风海涛”。琴腹有龙池、风沼两共鸣槽。传说琴声如天空之长风,大海之波涛,且造型独特,享有“古琴蛇跗评无价”的美誉。雷威,以善制蛇跗琴著名。雷威的蛇跗琴在宋、明两代已是传世珍品。

尚未见过著录的古书

在墓中,出土书(元刊本)七种二十一册,有:《朱子订定蔡氏(书)集传》6卷3册,蝴蝶装;《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传》,30卷6册,外有封套,包背装;《四书集注》19卷2册,包背装;《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60卷2册,包背装;《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52卷5册,包背装;《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36卷2册,包背装。以上元代刊书籍,多出于江南各省,都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书籍,除韩愈文集外,其余尚未见过著录。

宋高宗题跋的葵花扇面

画4卷,是罕见的文物。其中,宋·葵花蛱蝶题签有“日字一四八号”。扇面,高24.3厘米,宽25.5厘米;绢本,金粉设色,绘没骨法蜀葵与飞蝶。画上方钤有“皇女市图书”朱印,左下方钤有“司印”二宇的骑缝朱印。背面有宋高宗赵构为葵花扇面题的金字跋:“白露才过催八月,紫房红叶共凄凉。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夕阳。”鲁荒王陵中的出土的珍贵字画还有元代钱选的《白莲图》,钱选,宋末元初人,善画花鸟山水人物,为元初八俊之一。

开发与保护

2011年明鲁王墓列入国家大遗址曲阜市片区重点文物项目之一,先后完成文物环境整治、安防工程及博物馆建设工程。

202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对九龙山片区进行规划,加大对明鲁王墓群的保护力度。

价值意义

陵园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地宫封土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严,建筑典雅富丽,是一处典型的明代亲王陵园,1970年由山东省文物局组织发掘,出土文物1300多件,其中多为国家孤品或珍品,现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明鲁王陵是迄今为止山东省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明代墓葬。又因其陵墓营建最早、陵区占地面积最大、出土文物价值最高,明鲁王陵又被称为明代亲王第一陵。

朱檀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如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等,既是鲁王朱檀王府生活的真实缩影,也反映了明朝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而且填史补阙,对于研究明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6日,抖音博主丽丽旅游发布走进山东鲁王陵视频,推介山东邹城明鲁王陵景区。

参考资料

明鲁王陵丨山东最大的地下宫殿,为什么亲王能够享受帝陵的待遇?.齐鲁网.2024-02-29

明鲁王陵景区.邹城市人民政府.2024-07-15

明代鲁王朱檀九旒冕:价值连城的“乌纱帽”(图) .央视网.2024-07-15

地理环境.邹城市人民政府.2024-07-15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3) .新浪科技.2024-07-15

邹城明鲁王陵景区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齐鲁网.2024-02-29

明鲁王陵景区(AAAA).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2024-02-29

明代鲁王朱檀九旒冕:价值连城的“乌纱帽”(图).中国新闻网.2024-02-29

深度|关于明鲁王墓文物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 .微信公众平台.2024-07-15

揭秘明代亲王第一陵鲁荒王陵的三件“稀世之宝” .新浪网.2024-07-15

鲁王墓.济宁新闻网.2024-07-15

明鲁荒王陵[山东济宁] .中国旅游网.2024-07-15

明代鲁王墓发掘的元代钱选画作亮相了,山东博物馆展古画精品.百家号.2024-07-15

看见文物|赏明代朝冠之美——明九缝皮弁.百家号.2024-07-15

绚丽华美:镶宝石金带饰(国宝华光·海上丝路系列) .凤凰网.2024-07-15

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山东省人民政府.2024-07-15

丽丽旅游.抖音.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