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蓝鼎元

蓝鼎元

蓝鼎元(1680年9月19日—1733年8月1日),字玉霖,号鹿洲,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人。清代知名学者和经世之材,是一位对台湾历史有很大影响的官吏,被誉为“筹台宗匠”。

1721年随蓝廷珍出师入台,平台后又在台湾住了一年多。他出入军府,筹划军机,处理政务,提出了很多治理台湾的策略,被誉为“筹台之宗匠”。清政府在台湾增设绥化县、淡水厅,升澎湖通判为海防同知,添兵分戍,多出自蓝鼎元的建议。有《东征集》《平台纪略》《鹿洲公案》《女学》等著作行世。1725年到内廷校书,分修《大清一统志》。1728年任广东普宁知县。1732年任广州知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到任月余,即卒于官,年仅54岁。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蓝鼎元出身书香世家,其父祖皆是当地有名望的儒士。父亲蓝斌精通理学,但屡科不第;十岁时父逝,家境贫寒,由母以针黹维持生计。鼎元自幼聪慧好学。

出师入台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蓝鼎元随蓝廷珍出师入台,平定朱一贵之乱,事后,百余宗族、兵员未返,落脚阿里港(今屏东县里港乡)垦荒开发。在台湾停留的一年时间中,他出入军府,筹划军机,处理政务,著书立说,提出了很多治理台湾的策略﹔蓝廷珍的文移书檄多出自他手。因而被誉为"筹台之宗匠"。蓝鼎元精熟台湾历史,入台后又全面考察了台湾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现实和地理、风俗、信仰、教化等等方面的情况。他最早提出了对台湾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台湾走向"文治"社会的具体措施,即十九事:"信赏罚,惩讼师,除草窃,治客民,禁恶俗,儆吏胥,革规例,崇节俭,正婚嫁,兴学校,修武备,严守御,教树畜,宽租赋,行垦日,复官庄,恤澎民,抚士番,招生番?”这些一直是后来台湾官员的治台依据。

对台政策

清领台湾后,行政建置的一府三县,都集中于西部和南部,而北部和东部却无建置设官。这与康熙帝末年闽粤移民大量迁台,北部、中部土地大辟的状况,已很不适应。特别是土番居住的广大山区,汉番往来日多,而朝廷中有的官员竟提出将山区列为"弃土",更属不智之笔。蓝鼎元以一个学者的严肃治学态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他说:"台湾海外天险,较内地更不可缓,因此日之台湾,较十年二十年以前,又更不可缓。前此台湾仅府洽百余里,凤山、诸罗皆毒恶瘴地,令其邑者尚不敢至。今则南尽琅桥,比穷淡水,鹦笼以上千五百里,人民趋之若鹜矣。前此大山之麓,人莫敢近,以为野番嗜杀。今则群人深山,杂耕番地,虽杀不畏。甚至傀儡、内地、哈仔难、崇爻、卑南觅等社,亦有汉族敢至其地,与之贸易。生聚日繁,渐开渐远,虽屡禁不能使止也。”并提出增设县制的设想:北路地方辽阔,自昔空虚,分诸罗县地为二,在半线以上另置一县,拟名"彰化";淡水地势重要,人口日增,置淡水厅。蓝鼎元呼吁台湾山地万万不可抛弃,特别强调山地之重要。他说:"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不归之民,则归之番与贼。即使内乱不生,冠自外来,将有日本荷兰之患,不可不早为措置。"蓝鼎元的意见,多被朝廷采纳;有关置县的设想及文武官员驻扎、营汛布防、哨船挨班等建议,一一得以实现;关于不能废弃山地的呼吁,也为朝廷大官要员所接受。

康熙四十一年(一七零二),清政府对移民实行禁止携眷赴台的政策,造成台湾男多女少,青壮年成家难,影响开拓的严重社会问题,蓝鼎元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在《论台湾事宜书》《东征集》中,他列举了移民"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稚","一庄有家室者百不得一"等大量严酷事实,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

雍正九年(一七三一),清政府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就是出自蓝鼎元等官员的建议。

个人作品

蓝鼎元著述颇多,主要有《鹿洲初集》《女学》《东征集》《平台纪略》《鹿洲公案》(又名《蓝公案》《蓝公奇案》)等,并参加编修大清一统志》。《东征集》六卷是他为蓝廷珍拟写的公檄、书禀、条陈、告谕的辑成。

《平台纪略》基于蓝鼎元对台一年多的考察,提出治台卓识与策略,深远影响清代台湾发展。直到乾隆五十二年,爱新觉罗·弘历还下手谕:"朕披阅蓝鼎元所着《东征集》,其言大有可采,着常青李侍尧购取详闽,于办理善后时,将该处情形细加察核。如其书内所讨论各倏,有与见在《事宜》确中利弊者,不妨参酌采择,俾经理海疆,事事悉归尽善。"台湾史家连横也说:"鼎元著书多关台事,其后宦台者多取资焉。"

参考资料

漳浦名人蓝鼎元断案堪比狄仁杰 著有《鹿洲公案》.闽南网.2024-09-08

一桩难住清代"奇人"蓝鼎元的"盗尸案"_新闻频道_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网-新闻.2023-12-01

中国民族报电子版.中国民族宗教网.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