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坡
岳家坡村——宝鸡市金台区金河乡最南端一村,南距市中心1.2公里,北距金河乡政府6公里。位于金陵河下游北环路边,市内42路公交车直通村口,属于宝鸡市城中村之一。岳家坡岳家坡村地处渭河支流——金陵河下游最南端的东河岸上。岳家坡处在宝鸡县中心地带,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县编为十乡五十三里二十联,岳家坡村属金陵川五里乡联北联六所所管辖,民国时属五里乡联保管辖。
坡村概述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条件使岳家坡村成为金河乡首富村,2009年村内企业57个,各种服务业22家,年收入2100万元。全村人口1285人,汉族1263人,回族12人。耕地1410亩,人均耕地1.1亩。村民收入以从事工商业和进城务工为主。2009年人均收入6232元,村内道路全部硬化,路边植绿美化,主干道装有照明路灯,村口建有“岳家坡村”标志大门,村民住房80%为楼房建筑。
岳家坡村注视文化教育,2003年投资70多万元建起村小学教学大楼,学生入学率,巩固率都达到100%。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村大学生63人,村民文化程度逐年提高,2009年全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25人,占总人口30%,物质文明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1997年岳家坡村被命为“宝鸡市小康示范村”,2006年村党支部被市委组织部命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村委会是多年的治安模范村,2008年又被金台区确定为“生态家园示范村”,2009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卫生村”。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为岳家坡村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开发潜能,扬长避短;实事求是,调整产业;服务城市,致富农村;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稳定性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观,是岳家坡村人的建村理念。半榫这时代前进的步伐,岳家坡存一定会成为繁荣昌盛,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地理位置
岳家坡岳家坡村地处渭河支流——金陵河下游最南端的东河岸上,东靠蟠龙西塬边,南邻宝鸡市市区,北与王家坡村相接,西接禁令和下游东岸,地处东经107.09°,北纬34.22°,是宝鸡市北郊农村,市北环路穿村而过,市内42路公交车直通村口,交通十分便利。2006年金台区政府将岳家坡村纳入“城中村”进行管理。
全村有四个村民小组,第一小组南庄,人口257人;第二小组上院庄人口408人;第三小组岳北庄人口406人;第四小组新庄人口214人;一、二、三,三个小组相连居住金陵河东岸坡根地带,四组居住东半坡,全村总人口1285人,男658人,女627人。
本村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属中纬度大陆季风区域的温暖带半温润,半干旱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空气干燥,气温较低,常有霜冻,寒潮侵袭。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偏南风,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较多,气温增高,天气炎热。春秋过渡季节,3-5月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较少,容易形成春旱。秋季降雨较多,常出现秋雨连绵天气。历年平均降水679.1毫米。
全年日照市为1941.2小时,平均气温12.5℃,全年降水量为679.2mm.
本村境内从村中心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00米以内坡地,土壤为双层结构,表层为黄鳝土,复盖厚度约1-2米,底层为红硬瓣土,粘性强,不易渗水,故逢连阴雨时有滑坡灾害发生。
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为主,兼有少量蔬菜。本村无大面积连片森林,四旁植树多为槐、杨、柳、椿、桐、柿子、核桃等树。
历史沿革
相传元末战火殃及陕西关中一带,战争不断,战祸连年,百姓遭殃,十室九空,人口锐减。朱元璋下令将山西洪洞大槐树人迁至渭河平原一带,于本村居住的多为“岳”姓人,地形为坡地,故称“岳家坡”。
岳家坡76%的人姓岳,黄、王、葛、李、叶占少部分。岳姓氏族曾建有“岳家祠堂”(即二组官房),后损毁,今无迹可考。
据史书记载,陕西关中宝鸡在西周时是周王之地,战国时属秦国地方,设陈仓镇,金陵河流域归属陈仓县。后代县名多有变动,但以宝鸡市县名为主,唐朝时以陈仓山有鸡鸣之祥瑞,遂改名为宝鸡县。
1949年7月4日宝鸡解放,废除保甲制,设立区乡管理体制,岳家坡属宝鸡县五里管区管理,1956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和邻村高家坪合并成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成立岳家坡生产大队,隶属金陵人民公社管辖,1964年8月撤销管理区,合并大公社,金陵公社与金河公社合并,成立金河人民公社。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岳家坡改名为红星大队,1970年初又恢复原名岳家坡生产队,1984年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乡镇设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为村民小组,岳家坡遂改为岳家坡村村委会,小队为村民小组。2003年宝鸡市行政区域调整,5月份将岳家坡村划归为金台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