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克斯地陨石坑
威尔克斯地陨石坑(Wilkes Land crater)是指南极洲东部威尔克斯地冰层下的两个潜在巨型陨石坑,分别为威尔克斯地异常(Wilkes Land anomaly)和威尔克斯地质量瘤(Wilkes Land mass concentration)。这两个陨石坑均未得到直接采样验证,其存在性仍在科学界讨论之中。
历史研究
威尔克斯地异常
1962年,R.A. Schmidt基于美国维多利亚土地穿越队(U.S. Victoria Land Traverse)1959至1960年的地震和重力探测数据,首次提出了威尔克斯地冰下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撞击陨石坑。他还认为此陨石坑可能是澳亚散落区(Australasian strewnfield)玻璃陨石的源头。1976年,J.G. Weihaupt发表了详细阐述这一假设的文章。据称,该地区冰层下方有一个直径243公里的洼地,深度可达848米,并伴有重力异常。然而,1979年,C.R. Bentley通过空气回波声学调查得出结论,该区域不存在上述陨石坑。尽管如此,Weihaupt等人的研究表明,Bentley的调查并不正确,因此地球影响数据库(Earth Impact Database)已将威尔克斯地异常重新分类为“可能”的撞击坑。
威尔克斯地质量瘤
2006年3月,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拉尔夫·冯·弗雷泽(Ralph von Frese)和Laramie Potts使用NASA的GRACE卫星进行了重力测量,宣布发现了威尔克斯地质量瘤,这是一个直径约为300公里的质量集中区域。他们还注意到,在这个质量集中区域内有一个更大的环形结构,这促使他们猜测冰层下面可能隐藏着一个直径超过500公里的巨大陨石坑。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那么撞击物的直径可能达到了55.60公里。由于该地区位于冰层之下,无法直接获取样品进行分析,因此该质量集中区域也可能由热柱或大规模火山活动形成。如果该地区确实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则该陨石的直径可能是导致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四到五倍。此外,研究人员估计威尔克斯地质量瘤的年龄不超过5亿年,并且它似乎受到了大约1亿年前澳大利亚与冈瓦那大陆分离的影响。他们推测,此次撞击可能导致了地壳的变薄,从而促进了大陆的分裂。考虑到撞击的时间和规模,它可能与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有关。此外,威尔克斯地陨石坑的对蹠点正好对应于西伯利亚暗色岩,这使得弗雷泽等人提出的撞击引发火山喷发的理论更具争议性。然而,对于撞击事件是否真的与那次大灭绝事件有关,学术界仍然存在着广泛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