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道
浙江东道,唐朝后期地方行政区名,唐后期所建方镇。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并伴随各地节度使,成为藩镇割据的开始。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东道为浙江东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浙江东道领新安江以南、福建道以北的原江南东道地,包括今天的浙江省除杭嘉湖平原之外的所有地方,即越、台、、睦、婺、明、处、温八州。
历史沿革
唐乾元元年(758),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领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治山阴县(今越城区)。大历十四年(779)废浙江东道入江南东道。
建中元年(780)复置。仍辖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仍治山阴县(绍兴市越城区)。明年复废入江南东道。
贞元三年(787)复置浙江东道,领越、婺、台、明、衢、处、温七州。仍治山阴县(绍兴市越城区)。
唐后期,浙江省东道与浙江西道简称浙东浙西,直到钱镠兼任浙江两道的节度使,两道才统一起来,建立吴越。
后梁开平二年、吴越天宝(908)废浙江东道,另置越州为大都督府。
行政区划
浙江东西二道也成为今浙江省名字的早期由来。
得名探源
在江南东道北部地区,有一条拥有独立入海口的河流,上游为新安江,中游为富春江,下游为著名 的钱塘江,全流域通称“浙水”,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和徽文化的主要发源之一。河流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2万千瓦特。发源于徽州休宁县境内的浙岭六股尖,在徽州婺源县北部还有浙源乡,浙源,以浙源山(浙岭)而名,《婺源县志》载:“婺诸水俱入鄱阳湖,惟此山水东派入休达浙,故名浙源”。
在古代,河流命名并非今日这般随意,“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其他一切河流都只能用“水”或者“溪”命名,如淮河则为“淮水”,兰江则为“兰溪”,那么这条河流则称为“浙水”,在徽州歙县境内的一段新安江,当地人称为“渐江”,而在当地方言中,“浙”与“渐”发音完全相同,《辞海》中说,“浙”与“渐”系本字,笔误所致。
由于乾元元年(758年)拆分江南东道时,这片区域在浙水东南方向,所以命名为浙江 东道。
行政长官
元稹:唐代宰相,浙江东道观察使,越州都督
李讷:浙江东道观察使,越州刺史。杜牧写有《李讷除浙东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制》
王抟:唐代宰相,浙江东道观察使,越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