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学报
《南洋学报》是南洋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刊龄最长的国际性华文期刊。自1940年创刊以来,截至2011年已发行64卷,其文章均由国内外著名学者和文教界人士撰写,其中包括许多具有高水准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历史沿革
20世纪30-40年代,随着大量中国文化人的南下,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众多中国文人学者如胡愈之、郁达夫等人南下避难。这些文化人在新加坡聚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工作。他们的努力推动了新加坡南洋研究的发展,并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相关研究。这一时期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等报纸也频繁发表南洋研究的相关文章。在这种氛围下,1940年3月17日,“中国南洋学会”成立,随后不定期出版《南洋学报》,许云樵担任主编。1958年,由于环境变化,学会名称去除了“中国”二字,但组织至今仍在运作。
发展现状
战前,《南洋学报》不仅在新加坡华文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姚楠、李长傅、张礼千、许云樵等学者在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关于南洋研究的论文,涉及考证、田野调查等多个方面。许云樵在其创刊号上的作品《丹丹考》荣获蚁光炎学术奖的第一届奖金。然而,由于1942年2月新加坡被日军占领,南洋学会暂停活动,《南洋学报》也随之停刊。1946年,日本投降后,南洋学会恢复运营,《南洋学报》也得以复刊,并持续至今,成为东南亚地区存续时间最久的华文学术期刊。
办刊特色
《南洋学报》的内容涵盖中英两种文字的专业论述,重点研究对象集中在南洋(东南亚)相关的课题。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史地考证、考古资料、文献翻译、史料挖掘、移民现象、跨国网络、华侨华人、民族研究、人口问题、社会互动、文化轶闻、教育专题、报业历史、马华文学、民间宗教、风土民俗、佛教艺术以及政治经济学等领域。此外,刊物还发布书评、文化学术活动及相关出版信息。通常情况下,《南洋学报》每年出版一期。
参考资料
南洋学会多元化本土化年轻化的进程.globalpublshing.2024-09-03
南洋学会 South Seas Society (Singapore).南洋学会 South Seas Society (Singapore).2024-09-03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藏海外华文期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藏海外华文期刊.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