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毛癣
秃毛癣,也称钱癣或匐行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真菌病,常见于多种动物,包括猫、牛和马。其中,牛和马的发生率较高,而猫则相对较罕见。此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分为毛癣菌属和小芽孢菌属两类,尤其是后者,在猫类秃毛癣中占主导地位。这些真菌能在皮肤表面、硬皮、鱼鳞病以及毛囊内部繁殖并产生大量的孢子。通过病猫的抓挠、摩擦或相互舔舐等活动,这些孢子能够广泛传播,导致疾病扩散。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孢子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和抗消毒剂能力,使得秃毛癣的治疗难度较大。
病因
秃毛癣的主要病原体为发癣菌属和小芽孢菌属,其中小芽孢菌属在猫类秃毛癣中较为普遍。这些真菌能够在皮肤表层、硬皮、鳞屑、毛囊及毛根周围甚至毛体内生长繁殖,形成大量孢子。病猫的瘙痒行为会将孢子散播至环境中,从而促进疾病的传播。
临床表现
猫秃毛癣通常发生在面部、躯干、尾部和四肢等部位,表现为圆形的癣斑,覆盖着灰色鳞屑。受累区域的毛发可能会断裂或脱落。患病猫咪会出现剧烈瘙痒的症状,常常会在不同物体上摩擦以缓解不适。随着病情发展,鳞屑逐渐脱落,最终形成秃斑。
治疗
针对患有秃毛癣的猫,首先需要修剪掉患部及其周边的毛发,然后使用热水肥皂清洗患部,以便软化硬皮。接下来,可以使用温热的3%-5%克辽林液清洗患部,去除软化的痂皮。干燥后,可以在局部涂抹10%碘酊、10%水杨酸乙醇或水杨酸软膏,最初每日一次,随后每1-2日一次,直到痊愈。此外,灰黄霉素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抑制小芽孢菌等表皮癣菌。建议持续服药至病变组织完全被健康组织替代为止,具体用量为20-25毫克/千克体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非微粒型灰黄霉素,应相应增加剂量。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3%-5%克霉唑软膏也可以用于局部涂抹,对猫的秃毛癣病有良好的效果。
预防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秃毛癣,关键在于保持猫的皮肤清洁卫生,定期为其洗澡、梳理毛发。同时,应避免健康的猫与患病的猫接触,以防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