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挽父联

挽父联

《挽父联》是由近代革命者罗炳辉创作的挽联,他在得知父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深切的悲痛和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写下这首作品。

诗词原文

挽父联

痛吾父幼小困穷厄①,

备尝炎凉,

劬②劳七十又六龄,

到老来只剩一身孤苦,

易箦③呼儿难瞑目;

感不孝早岁事戎机④,

历尽艰危,

转战二万五千里,

看今日挥戈大江南北,

誓歼倭寇⑤奠先灵。

诗文注释

① 穷厄——艰难困穷。

② 劬——劳苦。

③ 易箦——箦:华美光泽的竹席。按古礼,做大夫的人方可用箦。战国曾子因未曾为大夫,病重临死前,要人将箦换掉。后来称人病重将死为“易箦”。

④ 戎机——指战争、军事。

⑤ 倭寇——倭:古代对日本的称呼。这里指日本强盗。

创作背景

罗炳辉的祖父经过三代人的辛勤劳动,家庭一度富裕,但由于地方官府和土霸的压榨,到了罗炳辉父亲罗守清这一代,家中已经贫困不堪。通过父母的努力,家境逐渐好转。然而,云南省地区的落后和官府的腐败导致罗家再次遭到土霸的敲诈勒索。罗守清在恐惧和担忧中勉强维持家庭的生活。1939年2月,罗守清在贫病交加中不幸去世。由于家境贫寒,依靠彝良县邮政局局长温国祯的帮助才得以安葬。此时,罗炳辉正在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奋战在抗日前线。当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感到极度悲伤,于是撰写了这幅挽联。

作品赏析

在这首挽联中,罗炳辉深情地回顾了父亲艰辛的一生,言语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以及对造成父亲苦难生活的黑暗社会的极大愤慨。在上联的最后一句话中,他对未能在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刻履行儿子的责任表示深深的遗憾。人世间最温馨的是血缘关系,这种联系无论什么也无法切断。因此,失去亲人的痛苦就像撕心裂肺一样,对于一位长期征战沙场的革命战士来说也是如此。虽然作者很早就离开了家乡和父亲,但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感情仍然持续不断。在《祭先父文》中,他曾写道:“不孝自十七岁愤然离家参军,至今已有二十三年未归乡探望。其间虽率领军队途经滇池,路过故乡,但因战事紧急,即使想见一面分别十九年的老父亲也不得不放弃。......想到小时候一次离别,就成为我和父亲永远的告别时刻,怎能不锥心泣血呢?如果我不孝顺,就好像我没有父亲;如果我的父亲有孩子,就好像没有孩子,孤独无助,饱受折磨,活着的时候不能赡养,死了也不能安葬。这是我作为不孝之子的罪过。可怜的父母生我劬劳,恩情无限,终身遗憾无穷。在昆明市的大别山,永远留下思念亲人的泪水,无论天涯海角,都长久地牵挂着膝下的灵魂。希望神灵能够了解我的心意。”这些文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孝心,令人感动不已。然而,自古以来,忠诚的士兵往往难以兼顾忠孝。因此,在下联中,作者坦诚地表明了自己为了国家民族和大义而暂时舍弃孝道的原因。在国家面临危机之际,作为一名热血男儿,作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责任。他要把丧父之痛深埋心中,将其转化为无穷的力量,投入战斗之中。作者发出了“誓歼倭寇奠先灵”的庄严誓言。他相信这是每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他把对父亲的哀悼转化成了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同时,他也把自己的孝心无私地献给了全国人民。这幅挽联虽然只是一份悼念之作,但它并没有太多的悲哀和哀叹。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在上联中沉重地缅怀了去世的父亲,哀伤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丧父之痛转变为愤怒的浪潮,在下联中汹涌而出。上下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措辞恰当,情感真诚而深刻。下联的结尾使得整幅挽联的意境达到了一般挽联无法企及的高度。气势恢宏,胸怀宽广。它不仅倾诉了对父亲的哀思,还展示了作者的革命抱负。他的英雄气概和刚毅品质跃然纸上,只有经历过风雨激荡、战火洗礼的革命战士才能写出这样的奇句。

作者简介

罗炳辉(1897-1946),原名罗德富,字宿星,生于云南省彝良县的一个汉族农民家庭。1922年跟随滇军前往广东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和讨伐陈炯明的战役。1928年冬天,担任赣西南靖卫大队队长。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江西省吉安县带领部队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军独立第五团团长、红军第六军第二旅旅长、红军第二纵队司令、红军第十二军军长、红军第二十二军军长、红军第九军团总指挥,在多次反“围剿”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长征期间,率领红军第九军团掩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二支队司令、第二师师长,为开辟苏南、苏皖边区政府边、淮南市等抗日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结束后,担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八路军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进攻山东解放区时,罗炳辉带病指挥反击。6月21日,病逝于前线。随后安葬于临沂市烈士陵园。苏皖边区政府将天长市更名为炳辉县,以此永久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