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狐猴
大竹狐猴(学名:Prolemur simus)又名阔鼻驯狐猴,为灵长目狐猴科树栖动物,是竹狐猴中体形最大的一种,通常为灰色或者棕色,毛密浓厚,明显特征是灰白色的耳朵。这种狐猴也是外貌最接近普通猴子的,嘴部没有明显外凸,生活在马达加斯加。
截至2016年,大竹狐猴全球野外仅存60只,人工饲养的不超过150只。因濒临灭绝,大竹狐猴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形态特征
大竹狐猴是体型最大的竹狐猴。头体长40-68厘米,尾长45-77厘米,体重2.2-2.5千克。圆润的身体覆盖着橄榄褐色的皮毛,下体和尾部具有灰色、棕色和黄褐色的色彩。除了其躯体较其他狐猴科更为庞大外,大竹狐猴也可以通过其突出的淡灰色或白色的耳羽来识别。然而,这一物种也发现有些个体具显着不同的深金红色皮毛,没有耳羽。大竹狐猴由于其吻部不是十分突出,比较其他家庭成员,显得脸部具有更加圆润的外观。它们有比较长的尾巴,后腿长,在栖息地森林的树木间垂直跳跃。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大竹狐猴是专门吃竹子的物种,这在哺乳动物中极不寻常。几乎98%的饮食是由这种低能量的食物提供,特别是巨竹(Cephalostachium viguieri)。这些狐猴科喜欢植物的内髓。它们白天或夜间活动,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有蛰伏现象,有的只有3天,有的达数周。
生长繁殖
妊娠期120-150天,9-11月份产仔,每胎产1仔,18个月性成熟。
保护
研究人员在分析解剖学、行为学、古生物学以及气候变化相关数据后认为,对于大竹狐猴这种几乎只吃竹子的特殊食性动物来说,气候变化可能是个“隐形杀手”,大竹狐猴或许会因长期得不到理想食物而被慢慢饿死。截至2016年,大竹狐猴全球野外仅存60只,人工饲养的不超过150只。
保护级别
大竹狐猴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由于人类的伐木和狩猎,大竹狐猴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措施
为保护大竹狐猴,马达加斯加非政府组织——马达加斯加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MBP)建有Kianjavato项目。
文化
1988年,马达加斯加发行了一张以大竹狐猴为背景的邮票。
参考资料
2016猴年生肖主题邮票欣赏——世界各国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二).守望自然科普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4-08-17
野生动植物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温州生态环境.2024-08-17
Prolemur simus.The IUCN Red List.2016-01-26
[科普中国]-气候变化可能威胁大竹狐猴生存.科普中国网.2024-09-0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9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8-17
绿会与马岛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MBP)建立合作丨马达加斯加大危机.中国绿发会.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