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路
影片介绍
(导演,白海滨,2012年)
由山东德威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北京联创正通广告有限公司制作并担纲发行,中国第七代著名青年导演白海滨执导的电影《生路》于2012年6月30日正式在南京杀青。
《生路》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过:“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他从某种程度上强调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客观性,这种客观,表现在电影上,就带有比较明确的记录性质。以接近自然主义的白描手法如实描绘现实生活,采用“纪录剧情”的手法,来经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艺术表现。国际影视界认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媒介。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导演白海滨身兼制片人、编剧、导演、监制等多重职务,他直言感到压力很大,“我要对投资人负责,要考虑海外发型和营销”这些都是拍《米香》时他没经历过的,该片是国内现在很少有的黑白电影,电影内容紧紧反应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状,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多得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尤其让人期待的是,导演白海滨沿用了《米香》的老班底,在电影《米香》中有过出色表现的男主演“王驼子”在《生路》中再度饰演男一号聂大海,一位救助自杀者的“生命守护者”,“皮娃子”扮演者杨青也在片中有出色的表演。张艺谋电影巨作《金陵十三钗》中的“浦生”也在白海滨导演的电影《生路》中有上乘的表演。
本片技术实力雄厚,题材捕捉深刻,发人深省,顺应时代声音。旨在唤醒全社会的公心境界。人本上,呼唤关心生活关爱生命;人权上,反思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要有质量有尊严地活着。作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筹备过程中即得到了国际影视界的关注。该影片自拍摄成功日起将重点冲击包括戛纳、柏林,莫斯科等全球著名电影节。载誉而归之后,将在国内电视台,网络,院线轮番上映。
影片剧照
男一号聂大海
皮娃子
电影《生路》,国家的信仰
撰文:白海滨
电影《生路》是由山东德威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北京联创正通广告有限公司和北京安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 2012年联袂出品的一部电影。在当今的现实环境下拍摄这样的一部电影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这种力量源于共同的社会认知和对国家在进步过程中所呈现的道德和信仰缺失的一种忧患意识。我们用我们仅有的力量在做着一种“女娲补天”式的工作,我们的力量虽微不足道,但是电影拍成后会让中国和全世界的人们看到,那股力量是强大的。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我们希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人民的道德水准和思想灵魂得到极大的提高。不光是经济,而是整个国家都是一个充满美好人性、有信仰的天堂。
电影《生路》的缘起
我的第一部电影长片《米香》曾于201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在全国院线上映,并且在2012年母亲节这天在央视电影频道和全国的电视观众首次见面。这是一部我想拍给大众看的小众电影,因为它的艺术性在当今以票房论英雄的时代显得是那么不合时宜,但是这部电影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首度播出后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还是令人很欣慰的。这部电影虽已得到业内的充分肯定,国际国内获了一些大奖,但我更看重的是观众的口碑。而我在微博上看到很多观众很喜欢这样的电影,我隐约感觉到我们的社会虽然没有明确给出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但是人性的最基本的美好的东西在涌动着。由此看来,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它只会让整个社会变得更美好。于是,我想在第二部电影中继续关注现实,继续挖掘人性和社会深层次的东西,这也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电影人的必然担当。
在几年前,我看到过一个报道,说是一个在南京工作的外地人,连续八年的时间利用双休日的业余时间自发的到南京长江大桥上去救助那些自杀者。我被这样的一个人物所吸引,更对这背后的形形色色的自杀者所好奇,我一直想探究,是什么原因使这些生灵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在南京长江大桥,这样一座在文革时期承载着中国人骄傲和荣耀的历史之桥。当年的建设者们绝对没有想到,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这座中国人的骄傲之桥竟然成为中国人首选的自杀之桥。这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和令人深思的一件事情。我于是把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在南京长江大桥,聚焦在那些追求灵魂解脱的人们,聚焦在那个坚持八年在桥上义无反顾做自杀守望者的志愿者,这一切是那么强烈的吸引着我。我想在这部反映救助自杀者的电影中承担自己对生命价值和灵魂的思考,尤其是高高在上的自杀率。也有幸得到好友张翰闻的支持。我深知他也是一位对生命充满尊重和忧患意识的责任担当者,并且我们不约而同地都对这个题材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我们都对这个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下所显现的道德缺失和信仰缺失都表示出自己的忧虑,我们都希望能有一部电影能承载着一些社会责任,我们想用我们的手中的武器和阵地向这个社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中影股份的误区和思考
电影是精神产品,好的电影就是一部好的精神产品,比如:《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辛德勒名 单》、《钢琴师》等。中国早期的电影人曾经推出一批好的电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早春二月》、《神女》、《高山下花环》、《芙蓉镇》等。这些电影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是既有思想性又有观赏性。好的电影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和财富,一个国家的进步是以他的文化来衡量的,不是仅仅以经济指标和物质的GDP来作为标准的。当前的中国电影陷入了只以票房的高低来论英雄的误区。票房高的电影被人们争相传诵,大家都像“大跃进”一样在做着新时代的电影神话。这是一个国家电影业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再加上我们国家的电影制度又是世界上很严厉的,这样使很多的电影工作者和从业者以疯狂地追逐电影票房作为唯一的选择和追求。这样很多的电影都在浅薄上做足了文章,只是以刺激感官和追求画面的极度享受来作为票房制胜的不二法宝。这样的电影只是满足了部分观众的低级媚俗的心理。最近公映的电影《白鹿原》,之所以被广大观众所批判,就是被广电局审查剪得七零八落,再加上为了迎合院线的排片时间,再加上王全安的急功近利,和其他的不为人知的原因……总之,之前的编剧芦苇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不适宜拍电影《白鹿原》,王全安版的《白鹿原》在笔者看来也是糟蹋了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当今的中国电影人其实不像第五代的导演那时候有皇粮可吃。现在的电影导演、特别是有理想的电影导演尤其是不易。他们既要考虑生存能继续拍电影,又要有责任和担当的拍出能深挖人性和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好电影,又叫好又叫座,这其实是很有挑战性。如果只是拍那些媚俗的电影对那些没灵魂不负责任的导演是很轻松和舒服的事情,但是对这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就是一种精神强奸和精神枷锁。在国际电影节,最受大家尊重的不是那些商业电影,而是那些有独立的思考、和对世界有自己独到贡献的看法,深挖人性的那些有良知的电影。
个人认为,中国的电影需要革命,需要割掉陈腐的电影观和价值观,需要涌现一批有力量的电影作者,就像当年的“新浪潮电影”一样。他们才是这个国家和社会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来源,只有这些真正的“作者电影”才会拍出如投枪如匕首般锐利深刻的电影——这一批电影才会使这个社会带来一种新的文化进步思潮和一种涌动的、真正的正能量——这是中国电影的革命、也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的一次进步。当然,如果能涌现出像北京联创正通广告有限公司这样一批有社会忧患意识的文化企业来支持他们才行,这也是冒经济风险的;而企业更多的是在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做着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这件事情不是仅仅以电影的利润回收来衡量的;那得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有高瞻远瞩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气概,而这也不是每个文化企业所能具备的。但是,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做一件有利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善事不失为也是企业的一种品牌广告,它代表的是一种责任担当和高素质的文化内涵。就像房地产企业的领军人物王石,他不断征服一座又一座山峰的行动代表的不只是他自己,更是一种企业文化,他就是万科集团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电影《生路》在紧锣密鼓的剪辑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电影会在国际电影节中大放光彩。因为在当下,真正敢于说人话讲人事的电影已经快绝迹了。我们的一次努力也许会是一次更好的开始和未来的呈现。我深信!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白海滨蛰伏四年 推出电影《生路》剑指戛纳.搜狐娱乐.2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