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卡·库帕拉
恩卡·库帕拉(英语:Janka Kupala),原名伊万·达米尼卡维奇·卢采维奇,是白俄罗斯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他的作品《青春白俄罗斯》曾作为国歌备选方案之一,但因未谱曲而未被采纳。库帕拉被认为是20世纪白俄罗斯最伟大的语言作家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库帕拉出生于1882年7月7日,在维亚兹卡,一个位于马拉德赫纳附近的农庄定居点。他的家族自17世纪初就很有名,来自贵族阶层,但因贫困,他的父母都不得不在农庄当佃农。恩卡的祖父从拉季维尔家族租下了土地,后来被家族驱逐出家门。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库帕拉戏剧《被掠夺的巢穴》的基础。库帕拉受到了白俄罗斯的传统教育,在1898年完成学业。1902年他父亲去世后,库帕拉成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做过家庭教师、店员和记录员等短期工作。他还在当地的酿酒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在工作之余自学,读完了父亲的书库里的几乎所有书籍,毕业于当地的民间学校,并成功取得了教师资格。
他的第一次严肃的文学尝试是波兰语言的感伤诗《Ziarno》,约在1903年至1904年完成,他使用的笔名是“家”。他的第一部白俄罗斯语作品(“Маядоля”)在1904年7月15日发表。库帕拉的第一次出版的诗作,“Мужык”(“农民”),约一年后在白俄罗斯的Russophone报纸《北部边疆区》上发表。他的诗歌在1906年至1907年间在白俄罗斯语报纸《Nasha Niva》上出现。
维尔纽斯和圣彼得堡
库帕拉在1908年搬到维尔纽斯,继续他的诗人生涯。同年,他的诗歌集《Жалейка》(小笛)被沙皇政府没收。1909年,他的逮捕令被吊销,但第二次印刷再次被当局没收。库帕拉在《我们的乡村》报社工作,但为了避免影响报纸声誉,他停止了工作。1909年至1913年,他在圣彼得堡的切尔尼亚耶夫课程学习,1915年在莫斯科的沙尚约夫斯基莫斯科公共大学学习了一年。他的学业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1916年,伊万被征召入伍,在华沙地区铁路的道路建设部队服役。
在苏联时期
1917年十月革命后,库帕拉的写作风格变得乐观起来。他翻译了包括《国际歌》和《伊戈尔征战记》在内的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作品。他开始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工作,并担任“白俄罗斯哈茨”图书馆馆长,编辑《Run》和《Volny stsyag》杂志。然而,库帕拉与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的反苏维埃流亡民族主义者保持联系,他们在1927年的一次海外旅行中敦促他加入他们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流亡。在国内,新成立的当局对他持有一些不信任态度,有时,对库帕拉的批评在报纸上越来越多,以至于他的活动被认为过于国家主义。他多次被国家政治总局审问,并承受了如此大的压力,以至于他甚至试图自杀。这一时期直到他在1930年代发表了公开的“忏悔信”后才停止。
晚年生活
1941年,库帕拉因诗集《Ад сэрца》(《从心灵深处》)被授予列宁勋章。1941年纳粹德国占领白俄罗斯后,他搬到了莫斯科,然后到了鞑靼斯坦共和国。即使在那里,他也写了支持白俄罗斯游击队抗击纳粹德国的诗歌。1942年6月28日,他在莫斯科去世,享年59岁,因在莫斯科莫斯科酒店的楼梯间摔倒而去世。栏杆的高度以及诗人恰好摔进楼梯间的事实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死因并非意外的猜测。
后世纪念
库帕拉成为苏联时代白俄罗斯文化的象征。1945年,他的遗孀通过努力在明斯克组织了一座博物馆,这是白俄罗斯领先的文学博物馆。格罗德诺州立大学以恩卡·库帕拉的名字命名。明斯克还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园(有一座纪念碑)、一座剧院和一座地铁站(Kupalaŭskaja)。白俄罗斯文学研究中专门研究库帕拉遗产的领域被称为“Kupalaznaustva”。在纽约州门罗的箭头公园,有一座由白俄罗斯雕塑家阿纳托利·阿尼凯奇克和建筑师谢尔盖·博特科夫斯基创作的恩卡·库帕拉纪念碑。自1973年以来,它一直展示在美国。以色列阿什杜德市的一个广场上有一座库帕拉的纪念碑。2020年,白俄罗斯电影公司制作了一部关于库帕拉的传记电影,该电影戏剧化地展现了诗人动荡而悲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