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整治
国土整治是指根据农业生态平衡原理和国民经济计划要求,对营业土地进行考察、规划、开发、利用、改良、治理、保护等措施的总称。这一过程旨在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维持生态平衡,预防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碱化等问题。
考察与规划
国土整治的第一步是考察,这包括了对国土全貌的研究以及对其基本特征的分析。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国土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这些调查的结果将用于对国土资源进行正确的评估,并合理安排人口和生产力的分布,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国土整治规划。
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
国土整治的核心在于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个过程不仅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还涉及到生产劳动如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以及如何处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如果不考虑这种物质交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环境恶化,甚至破坏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同时,必须实施相应的治理和保护措施,确保两者能够协同作用,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从而实现国土整治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特点
国土整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等特点。
综合性
国土整治需要综合使用各个地区的国土资源,考虑到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多目标的特点。尽管各项国土整治活动的重点可能不同,但都需要结合国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这就涉及到了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其结果对不同经济部门和地区的影响不尽相同,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平衡,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国土整治的综合性体现在多目标、多因素、多部门、多层次的特点上。
战略性
国土整治的目标和任务赋予了它战略性的特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土整治通常围绕着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解决国土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土整治的成功与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国土整治成为了实现长期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
地域性
这是国土整治最基本的特点。所有的国土资源都与特定的地区相关联。国土整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土整治工作需要从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分析当地国土资源的特点,运用区域分析方法,研究地区间的联系和差异及其成因,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地区间的分工合作。国土整治工作既要有全局观念,也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制定出适应不同时期的国土整治策略和方案。
国际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国土整治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起便设立了国土厅,并制定了多次综合开发计划;法国则建立了部际领土整治委员会;苏联、朝鲜和美国也在国土整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中国,国土整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新中国成立后,于1981年设立了国土局,负责组织协调国土资源的考察、规划、立法、管理工作。
参考资料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蹚出国土空间治理 "新路子".羊城派.2024-10-30
污水河变湿地公园 庄稼地成风景田.法制网.2024-10-30
【地评线】飞天网评:土地综合整治要用好政策工具包.网易.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