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门遗址
新郑门遗址位于今开封市南郑门村北部,宋城广场南侧,是北宋东京城遗址外城诸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门。北宋东京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其中外城又称新城、罗城,是宋城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
基本介绍
背景
“八朝古都”开封地处黄河南岸,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从战国时代到清代2000多年间的6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为重现开封“城摞城”历史奇观,开封市于2012年正式启动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项目。
项目二期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发现有宋代城门遗址、清代民居院落等文物遗存。新郑门遗址是北宋东京城遗址外城诸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门,门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00米,城门和瓮门均为砖砌而成,整个瓮城城墙主体为夯筑而成。
简介
北宋东京城共分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其中外城又称新城、罗城,是宋城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
宋外城兴建于后周显德年间,有宋以来,多次对外城进行了修和扩建,使其逐步成为一座城高池深、壁垒森严的军事城池。
新郑门是宋代东京城外城上的4个“直门两重”的正门之一,后周时称迎秋,宋太平兴国四年改名顺天。又因向西可直通郑州市且与内城郑门相对,故又俗称新郑门。
新郑门外大道南北分别为北宋琼林苑和金明池,时系碧波潋滟、景色秀丽的游览胜地。
挖掘工作遗址发掘工作由上而下进行,从明清地面朝宋代地层发掘,已经发掘到宋代道路层面。项目一期发掘工作已经完毕,项目二期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基本理清了城门结构及城墙的保存状态。已经发现有明清时代民居院落、明清时代黄河淤积层、元代房屋院墙、金朝建筑基槽和宋代城墙遗址等文物遗存。考古发掘证明,在地下10余米处有魏国首都大梁城,距地面10米左右为唐汴州城,约8米处为北宋东京城遗址,约6米处有金汴京城,5米至6米处是明开封城,3米深左右建有清开封城,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被考古学家认为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除了“城摞城”、“墙摞墙”,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的奇特现象。繁华的中山路是开封市旧城的中轴线,其地下8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大道——御街,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这种“路摞路”的景观还意味着,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为探明宋金城墙的结构和叠压关系,考古工作者在宋内城北墙西段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情况表明,明、金、宋三座城墙自上而下叠压在一起,城墙虽系夯土版筑而成,但夯层、夯窝均有明显区别。明周王府萧墙遗址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淤埋于地面下3米至5米深。从周王府紫禁城北墙的城墙解剖情况看,发现城墙分为两部分,上层为明周王府紫禁城北墙,下层为宋皇城北墙,两墙相互叠压在一起,证实了明周王府确系利用宋宫旧基建造而成。层层叠压起来的6座城池,立体地展现了开封市2000多年古代城市变迁史。预计整个发掘工作将在两年后完成,届时沉睡地下上千年的北宋东京城新郑门遗址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游客就可以到欣赏城摞城叠压景观,进一步感受开封这座城市的厚重。遗址博物馆新郑门遗址博物馆,位于开封市夷山大街西侧,宋城广场南侧,金明东街东侧。文物部门介绍,初步勘探发现新郑门遗址系宋外城西墙墙体南段的一扇门,门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一百六十米左右,东西宽一百米左右,门呈东西走向,瓮城状,分为瓮门和城门两个门。其中瓮城城墙主体为夯筑而成,宽度为二十米左右,城墙主体保存高度为七米。整个遗址保存良好,埋藏较浅,形状独特。
参考资料
开封新郑门遗址发掘 “城摞城”奇观有望再现.搜狐.2016-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