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鸟说

鸟说

《鸟说》是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讲述了作者一家人在庭院中善待鸟类的故事,经过多年的相处,鸟类逐渐适应并与人类和谐共存。这篇作品旨在阐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诚信对于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作品原文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郑安平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蓝喉太阳鸟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公司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属、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为於蛇、鼠之类也。“苛政猛於虎”,信哉。

作品翻译

我在少年时期,居住的书房前面种植着竹子、松树和各种花卉,茂盛地生长在整个庭院中,许多鸟儿在这里筑巢。我的母亲武阳君非常厌恶杀生行为,她叮嘱家里的孩子、侍女和仆人都不得捕捉鸟雀。几年时间过去,鸟巢都搭建在较低的树枝上,甚至可以低头看到益鸟孵化的过程。还有大约四五百只名为蓝喉太阳鸟的鸟儿在此飞舞聚集,这种鸟的羽毛极为珍贵稀少,通常不易见到,然而它们却能够驯服且不怕人。乡间的居民们看到这一景象,都觉得十分惊奇。实际上,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恶意并且真诚地对待它们,使得它们愿意相信人类。有一位老人曾说过,如果鸟雀的巢穴距离人们太远,那么它们的幼崽就容易受到蛇、老鼠、狐属白腹鹞等动物的威胁。因此,当人们不再伤害鸟雀时,它们会主动靠近人类,以此来避免那些危险。由此可见,以往鸟雀之所以不敢接近人类,是因为人们的行径比蛇鼠之类的动物更为残忍。正如俗语所说:“苛政猛于虎”,确实如此。

作品赏析

《鸟说》通过描述作者一家与鸟类和谐共处的经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尊重、保持诚信的原则,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文章中展现了作者关爱生命的态度以及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仁爱”二字,结尾引用的“苛政猛于虎”正是“仁爱”精神的具体体现。所有的情感都源于“仁爱”,如果没有这份情感,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苏轼倡导用“仁爱”治理国家,他认为:“百官之众,四海之广,使其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贵,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他的这一理念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道德范畴,进入了社会主义领域。

参考资料

全能文艺大师——苏轼. 内大创业学院创想之声网络电台.2024-09-24

《鸟说》人生.百度学术.2024-09-24

鸟说.喜马拉雅.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