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戴辛皆

戴辛皆

戴辛皆(1894.2—1970.8.12),又名平舆县,字笠,男,湖北省云梦县人,中共党员,是著名的生物生理学家。

概述

1917年在国立武昌高师毕业后,曾在贵州省、湖北等地中学任教师兼教育主任、总务主任。1928年自费赴法国留学(后获官费),1933年获里昂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曾任职法国海军部海滨生物研究员。1933年秋回国,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员、生理研究所研究员、青岛市观象台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在青岛从事船底附着生物的研究。1936年8月,受聘为台湾中山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授。

戴辛皆在法国留学期间,主攻海洋生物的附着问题,其博士论文在法国发表。他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具有独创性,在北平研究院刊物《中文报告汇刊》和《生物科学学会杂志》发表海产动物生理论文多篇,其中《海底动物之附着问题》、《蝓发生时之生理条件》两篇论文在法国《生物界》以显著版面发表。(陈舜华)

他到台湾中山大学担任生物系教授后,主讲生物系的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实习、生物理论化学、生物理化学等课程,并为台湾中山大学研究院教育研究所讲授生理心理学及课程。1937年暑期,被聘为广东区中学、师范学校教员讲习班生物科教授。

1938年10月广州市被日军占领,台湾中山大学经历多次搬迁校址的艰难旅程,先是西迁云南澄江,继而迁至广东省北部山区坪石镇等地,后又迁往东江梅州市仁化县连州市等地艰辛办学。在颠沛流离的艰难日子里,戴辛皆仍一丝不苟地坚持教学,讲授动物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化学课程,编著《生理学实验》(商务印书馆发行)。在当时物资非常紧缺的情况下,自制小件仪器供学生使用,从我国人民的需要和实际条件出发,致力于营养学的研究,重视研究我国盛产的大豆,自购石磨,自磨豆浆,从研究中发现大豆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0月间,台湾中山大学师生从各地陆续返回广州市原校址。不幸的是,理学院数学天文系主任黄际遇(任初)从北江坐船途中坠水身亡,学校于1945年12月16日在广州市文明路附小礼堂为其举行追悼会,戴辛皆以悲痛惋惜的心情写了这样的挽联:

胜利满盘,奈何演汨罗市悲剧;

西南半壁,有谁继章太炎文章。

回广州办学后,戴辛皆除担任教席外,还担任学校有关职务并继续进行科学研究。1948年3月,学校恢复成立出版委员会,聘戴为委员。1948年6月,停刊 10多年的理学院学术刊物《自然科学》复刊,他在复刊第1期发表了两篇英文写的论文:《Tho application of papain》和《Vn anifiaial milh far hahs》。1948年8月11日至22日,学校与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学术演讲会,戴教授应邀前往演讲《杨妹问题给予我们的教训》。

新中国成立后,戴辛皆教授仍执教于理科生物系。院系调整后,他被学校聘为生物系主任。

1955年2月18日,戴辛皆教授和生物系各教研室主任陈伯康、于志枕、周宇垣、陈蕙芳、张宏达及系秘书庄豪、李戈等,代表全系教工“完全拥护并热烈响应全国政协和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关于发动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的决议”,“决心以搞好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行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支援解放台湾省的斗争。”戴辛皆当系主任后不久,向中大党组织申请入党。被党吸收后,于1955年7月2日在《中山大学周报》发表《我的决心》一文。

戴辛皆担任系主任工作,能注意贯彻学校领导意图,团结全系教职员工,抓住教学、科学研究的改革和发展,着力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培养青年老师、进修教师和研究生等,使生物系从他接任时只有植物学教研组、动物界教研组发展到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0周年时的四个专业:动物专业、植物专业、动物生理专业、植物生理专业。他任系主任一直到“文革”爆发,不仅使生物系成了学校的重镇,而且为后来生物系在全国同行中占有一席之地,动物学科、尤其昆虫学立于全国同行的前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虽然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主讲动物生理学课程,并继续进行科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他通过研究广东省特产的木瓜,发现木瓜酵素(Papain)能分解豆乳,制成豆酪。经进行多次动物试验后,他在上海《学艺》及《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了《木瓜酵素之用途》及《人造奶》等论文。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国南方要进行“米饭革命”的设想。他用木瓜酶、大豆、番薯配制成接近西方的酪

(cheese),命名为“中国干酪”,参加华南地区的展览会。各大报纸刊登了这一成果,受到广东省省长陈郁和省委书记陶铸的表彰。后又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了《豆乳脱臭法的研究》、《从动物试验认识木薯、甘薯和黄豆的营养价值》等论文,广东佛山市有关单位据此生产了精美的薯类食品销售各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