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清式彩画

清式彩画

清式彩画有二类:殿式彩画,用在高等级的宫殿庙宇,以龙凤云锦鸡蛋果西番草奎隆等图案为特征;苏式彩画,多用浮云,花卉,仙人,动物,山水作为图案。

概述

木构表面施油漆彩画,既保护了木材,又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清代彩画的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

类型划分

清式彩画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等级依次降低。

和玺彩画

释义

和玺彩画是清殿式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主殿、堂、门。是在旋子彩画基础上演化而来,继承彩画“三段式”构图。明中期以前尚无此种彩画,出现和成型于明末清初之际。

等级

三等级

按细部主体纹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级:

龙和鱼:用于皇帝登基、理政、居住的殿宇,重要坛庙。(一等)

龙凤和鱼:用于帝后寝宫及祭天坛庙(二等)

龙凤枋心鸡蛋果灵芝藻头和鱼:用于帝后寝宫及祭天坛庙。(二等)

凤和鱼:用于皇后寝宫及祭祀、神坛的主要庙宇。(二等)

龙草和鱼:用于皇宫的重要宫门及主轴线上的配殿、主要寺庙殿堂(三等)

梵语龙和鱼:用于藏传佛教庙宇的主要建筑。(三等)

构图格式

三段式构图

藻头用“圭线”、“岔口线”与枋心相隔,用“圭线”、“圭线光”与头相隔。

箍头由“盒子”和两侧的箍头线组成。

细部主体纹饰为象征皇权的龙凤纹,其次还有西蕃莲纹、吉祥草纹和梵纹(仅用于庙宇)。更多以龙为装饰母体,定型为行龙、坐龙、升龙、降龙4种。

枋心→行龙,箍头盒子→坐龙,藻头→升龙(蓝底)或降龙(绿底)。主要线条及龙、宝珠等用沥粉贴金,主要以蓝、绿底色相间形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

旋子彩画

释义

旋子彩画是清殿式彩画中等级次于和玺的一种彩画,应用广泛。多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次要建筑和寺庙等族群中的主次建筑。所谓旋子,即“旋花”,是 由多层旋转的动感很强的花瓣组成的一种团花纹饰。元代即可运用,明代成熟规范,清进一步得到充实的发展。

等级

八等级

根据用金多少、图案内容和颜色的层次,旋子彩画可分为:详见

浑金旋子彩画

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墨线小点金旋子彩

雅伍墨旋子彩画

雌黄玉旋子彩画

构图格式

藻头 纹饰不论等级高低必须用旋子,其余部分则可视等级高低而加以变化。

箍头 为正方形,设箍头线,其内用盒子,上绘图案。

枋心 为大额枋的1/3,其内纹饰从高到低的层次为:龙纹→龙凤纹→凤纹→锦纹→龙纹→卷草纹→花卉,最低等级则只画一黑杠压心,称为“一统天下”。

旋子 可分为8种:勾丝绕、喜相逢、一整二破、一整二破加一路、一整二破加金道冠、一整二破加二路、一整二破加勾丝绕、一整二破加喜相逢。以一整二破为基础,枋长则加一路、加二路,枋短则勾丝绕或喜相逢。

苏式彩画

释义

苏式彩画是清殿式彩画中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一种彩画。

历史沿革

源于江南苏州一带,传至北方,进入宫殿成为官式彩画的一个重要品种。

分期

清代苏式彩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早中期官式苏式彩画、晚期苏式彩画。

早中期官式苏式彩画:

构图上大体分三种:

枋心式 与旋子彩画相似,藻头作了变化,换上了锦纹团花、卡子一类图案,枋心绘龙纹、凤纹、西 蕃莲纹。

包袱式 藻头部分与枋心式相同。包袱内多绘“寿山福海”一类的吉祥图案。

海式 只保留箍头,枋心、包袱、藻头一律不画,使其成为一个开阔的画面。

特点:生活气息少,不够灵活,完全为工整、严肃的殿式画。

晚期苏式彩画:

构图类别:枋心式、包袱式、海墁式。

包袱式的枋心早期图案为主演化为以写生画为主,写生画包括故事情节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

枋心式与包袱式一致,海墁式变化不大。

三个等级:高级做法——金琢墨苏式彩画

中级做法——金线苏式彩画

低级做法——黄线苏式彩画

用途:苏式彩画多用于园林、住宅的房堂、亭、门廊等。

特点:构图设色富有变化,色调以蓝绿色为基调,清雅活泼,应用广泛。

构图格式

枋心、包袱、箍头、藻头

枋心的形式:

狭长枋心——用于内檐梁架。

包袱枋心——把檐、檐垫板、檐枋连成一体。

包袱 边缘用烟云。

箍头 用万字纹或回纹将檐檩、檐垫板、檐枋连成一体。

藻头 中画卡子:

绿底画软卡子——檩

蓝底画硬卡子——枋

红底画软卡子——垫板

对比分析

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的不同

画题不同

殿式彩画:程式化象征画题。

苏式彩画:写实的画题。

殿式尊重构件的结构逻辑,苏式彩画突破结构逻辑。

殿式严格运用平面图案,苏式彩画热衷于立体图案和退晕。

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不同的原因

殿式为庄重的场所,富丽堂皇,要求细部端庄、凝重。

苏式为住宅较多,轻松、活泼、欢快,要求细部多变、风趣、丰美。

创作方式:殿式彩画重理而苏式偏情。

殿式重客观逻辑,苏式较多地加入主观意愿。

建筑创作中的“二律背反”现象:殿式和苏式在不同场所均有存在的合理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