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泥河湾马圈沟遗址

泥河湾马圈沟遗址

马圈沟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的马圈沟南端东坡,遗址以北为桑干河,以南为大田洼台地。大田洼台地北部边缘区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密集分布区。

马圈沟遗址(第一文化层)发现于1992年,1993年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0平方米,出土一批动物遗骨和石制品。因文化层的层位明显低于附近的岑家湾、半山、飞梁、东谷坨和小长梁等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被认定为盆地内最为古老的文化遗存。2001年夏,在配合东谷坨遗址发掘的同时,在马圈沟遗址切制了地层剖面,试掘了第二文化层,并获得部分石制品。马圈沟遗址的第二文化层得到确认。2001年9~10月,重点发掘了第三文化层,发掘面积60平方米,发现了原始人类进餐遗迹,获得文化遗物800余件。马圈沟遗址第三文化层的文化遗迹是由一组石制品、动物遗骨和天然石块构成的人类进行餐食活动的场景。

2022年3月,国家文物局通报旧石器时代遗址重要考古发现:河北蔚县下马碑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以及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最新进展,同时解读考古成果的价值与意义。

文物历史

1993年进行第一次发掘,发现第一文化层,时代为155万年。2001-2005年、2014年、2016年连续进行发掘。依古地磁测年结果,时代在176万年至132万年之间,基本建立起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

马圈沟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1500米处的马圈沟南端,王法岗表示,该遗址的发掘进一步延伸了马圈沟遗址古人类遗存的序列,把马圈沟剖面人类活动的文化层增加至15个,时代延伸至120万年左右,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序列,证明古人类在泥河湾盆地演化具有很强的连续性。

文物价值

此次发掘总深度16.45米,共发现四个文化层,第一至第三文化层为新发现文化层,但发现文化遗物有限。第四文化层为主文化层,文化遗物丰富。

石制品以第四文化层数量最多,对文化面貌反应全面,且较精致。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核、石片特征非常明显,刮削器为主要的器形。与更早的马圈沟其他文化层相比,这些石制品具有明显的进步性。第四文化层层位与半山遗址相同,根据古地磁测年,其时代为132万年。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通报旧石器时代遗址重要考古发现.百家号.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