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仁寿
戴仁寿(英语:George Gushue-Taylor,1883年12月6日-1954年4月23日)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籍,在英国伦敦完成外科医生教育、传教士。他是《内外科看护学》(Lāi-goā-kho Khàn-hō·-hak)这本白话字教科书的作者之一。
人物信息
夫妇照片 姓名:戴仁寿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83年12月6日
国籍:加拿大
籍贯:芬兰籍
身份:外科医生教育、传教士
行医生平
人物纪念 戴仁寿医生,1883年出生于加拿大纽芬兰岛之渔村,父亲是卫理公会的牧师,母亲担任小学的教师。1910年,戴仁寿医生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同年,与担任护士的米勒小姐(Miss Margery Miller,1882-1953)结婚。他与妻子为了助贫的共同理想,在1911年来到台湾展开他们的医疗宣教之旅。戴医生夫妇一到台湾,就直接在台南市的新楼医院看诊,虽然他们已经日以继夜的工作,却怎么也做不完;戴医生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培养本地人才。于是他去学习罗马拼音,以闽南语翻译《内外科看护学》,并送到日本印刷,还因为日本的印刷人员不懂闽南语,亲自来回台湾、日本多次进行校对,才让台湾第一本闽南语医学教科书《内外科看护学》刊印完成。接着,他们成立了护理学校,由戴夫人做示范。戴夫人也因为过于劳累,加上不适应台湾湿热的天气,得了风湿性关节炎,不得已,夫妇俩于1918年返回英国休养
1923年,戴医生夫妇又再度踏上前往台湾的旅程,在这次旅程中,他们先绕道印度加尔各答,去拜访麻疯病专家密勒博士(Dr. Ernest Muir),从密勒博士身上,戴医生学习到应该让麻疯病人像一般人一样自在地生活,才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同时,他还获得密勒博士赠送24瓶的特效药「大枫子油」;原来,麻疯病是可以控制的,戴医生真是高兴极了。
1911年至1918年,戴仁寿医生服务于台湾台南新楼医院。1924年,担任台北马偕医院院长。在台行医期间,发现台湾痳疯病的问题,并求助于美国癞病救治会(American Mission To Lepers),致力于成立专门防治机构,1924年在伦敦癫病救治会(The Mission to Lepers)的帮助下,马偕医院的癞病专门诊疗所于1927年正式启用。
在多年考查与明有德(Hugh MacMillan)和郭水龙牧师的协助下,戴仁寿医生成立的癞病疗养院乐山园,于1934年3月于台北州淡水郡八里庄启用,强调“自治”与“自养”的癞病园生活型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戴仁寿夫妇于1940年年底与其他传教士离开台湾。
个人著作
著作《内外科看护学》(Lāi-goā-kho Khàn-hō·-hak)1917年10月5日在日本横滨印刷。同年10月8日在台湾发行。部份章节有拉丁字母、华文、英文对照。全书676页,500多张图。内容包括小儿科、妇产科、急诊医学、精神卫生、解剖学等等。
创立麻疯病医院
创立医院 戴医生回到台湾后,直接到马偕医院服务,由于大枫子油的功效实在很好,越来越多的病人找戴医生治病。后来,戴医生干脆四处募款,在马偕医院的对面买了块地,创立了麻疯病专科诊所,并且心生建立麻疯病专门医院的想法。
1928年,戴医生决定在新庄回龙兴建麻疯病疗养院。不过,就在此时,报纸却大力批评政府无能,认为自家的内政竟然要一位外国人来奔走。因此,日本政府决定要强制征收戴医生找到的地来兴建疗养院(也就是现今的「乐生疗养院」院址),原本戴医生是有点介意,但后来心想:只要对麻疯病患有帮助,就不必计较了。于是,他成全了日本政府,这让日本政府因佩服而在日后提供戴医生更多的协助。
世外桃源---乐山疗养院
石刻纪念 既然原来的地点已经让给官方了,戴医生索性另觅他处,他相中八里一块十几甲的地,那里视野宽阔,水质纯净,实在是让麻疯病人休养的好处所。
戴医生默默的进行乐山疗养院兴建工程,因为他怕附近居民会反弹,但是纸包不住火,居民终究还是发现了,好在有日本政府出面帮忙,这才让居民停止抗争行动。
在兴建乐山疗养院的那个时代,水泥建材是非常昂贵的,当时的工人因为家境不好,便常偷取建材转卖。这可让戴医生伤透脑筋,因为经费已经相当拮据了,如果建材一再被偷,只怕乐山疗养院建不成了。戴医生不得已,只好通知警方处理,但是当警方抓到小偷时,戴医生又不忍心犯人受到日本警察的殴打,直哀求警察放人,这让警察相当不解,好在自此之后偷窃的情形也获得改善了。
戴医生是以「自给自足」为兴建乐山疗养院的目标,这样就不怕经费不足会耽误病人的治疗,所以院里不仅有4甲多的水田、菜园、鸡舍、猪圈等,还饲养乳牛,生产鲜乳给病人饮用。此外,戴医生还在院里种满大枫子树,希望能自己提炼大枫子油医治病人,只是后来发现了更有效的特效药,乐山疗养院的大枫子树都被砍光了,只留下一株用来纪念戴医生。
1934年,乐山疗养院终于正式成立了。
人物事迹
远离台湾
团队合影 1940年,因为战争的关系,戴医生夫妇被迫在24小时内离开台湾。当时他们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并将保险箱钥匙交给护士,在67名病患的送行下,离开了乐山疗养院。走后不久,戴医生突然折返,他脱下风衣交给护士,说他不怕冷,要把风衣留给病人轮流穿着御寒。加拿大的气候比台湾是冷多了啊!护士和病人们都相当感动与不舍这样的好医生竟然要离开他们,纷纷掉下泪来。
魂归台湾
战争结束后,戴医生曾回来台湾一次,但是因为惦记着远在加拿大生病的妻子,短暂停留后,又返回加拿大。没想到,戴夫人不久就去世了,这让深爱妻子的他心痛不已,也因此病倒了。
病中的戴医生接到来自台湾的坏消息,原来乐山疗养院因政府推动土地改革引发了一些纠纷,急需戴医生亲自回来处理。于是戴医生不顾自己的病痛,第四度回到台湾,处理完土地的事情后,戴医生决定回去加拿大变卖自己的房子,来帮助乐山疗养院转型成养老院。为了节省旅费,戴医生不顾朋友的反对,在横滨市找到一艘准备前往加拿大的货轮,并以当船医换取免费搭乘。
1954年4月21日,即货轮启程2日后,戴医生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在无法给自己开刀的情形下,不幸去世了。临走前,戴医生交代船长将他的遗体火化,并送回台湾,让他永远安息在最爱的乐山疗养院这块净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