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角蛉
蝶角蛉是Ascalaphidae:属于昆虫纲Insecta,脉翅目Neuroptera,蚁蛉总科Myrmeleontoidea,蝶角蛉科Ascalaphidae昆虫的通称,形似蜻蜓,常常被误以为是蜻蜓,但触角锤状,长度超过前翅的一半。因其触角如蝶类,末端膨大呈球棒状,故得名蝶角蛉。其成虫白日在林间栖息或飞翔捕食,动作敏捷,幼虫在植物上捕食小虫。
蝶角蛉成虫中到大型,多数种类复眼被一横沟分为上下两半。翅脉网状,痣下室短宽。幼虫在我国古书中称为“蝜蝂”。世界己知约90属450余种(孙明霞,2006),中国己知11属28种。在6大动物地理区域中均有分布,多集中于北纬45°和南纬45°之间的地区。这类昆虫形态似蜻蜓,有着发达的翅,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是一类重要的捕食性昆虫。
基本内容
1.识别特征
◆大型,体细长
◆外观极似蜻蜓,头部和胸部一般
有长毛
◆触角很长,其末端膨大呈棒状
2.生物学特征
◆幼虫体侧有明显突起,中后胸各
2对,腹部各节1对,头基部凹而侧角突
◆飞翔敏捷,捕食小虫
3.分类概况
◆全世界已知300余种,我国已知近30种
形态特征
体型大,成虫外形与飞行姿势
乍看似蜻蜓。触角长,末端膨大,头部多毛。复眼大,常被横沟分隔为二。前后翅形状同脉序相似,翅痣明显,翅痣下室短。
生活习性
成虫多见于林间,飞行缓慢,营捕食生活。幼虫生活与树上或树下,捕食小虫,并将猎物的残骸背负在身体的棘毛上。它们5—9月份活动相对频繁,在冬季大多数幼虫
都会死亡,只有少数等到来年春天,结茧并羽化成功。
繁殖方式
卵常产于林木枝干,成双行排列,比较密集,呈椭圆形。
分类学
食性
幼虫:蝶角蛉幼虫均为捕食性。蝶角蛉幼虫捕捉猎物时,先将大颚的端部刺入猎物,毒液随之注入,有时在3秒钟内就使猎物麻痹。Henry(1977)认为“毒液可能是由中肠分泌.而不是由头部特殊的毒腺产生的。”由于毒液的麻痹作用可以使蝶角蛉幼虫捕食比自己大且重的食物,扁平的体躯和扩展的刺枝(scoli)可以帮助幼虫在捕食大的猎物时保持体躯的稳定,在进食的过程中,有些幼虫还会前后打量捕到的猎物.以便从其它可能的部位再次吸食猎物。
成虫:蝶角蛉成虫均为捕食性,在飞行中捕食,其猎物尚不十分清楚,仅有少量相关的报道。Stelzl(1991)对一种蝶角蛉Libelloides coccajus (Den.\u0026Schiff)的食物进行研究.解剖了52头成虫的肠道,发现这种蝶角蛉的猎物包括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缨翅目昆虫以及螨形总目.但无蚜虫、蜜蜂属、孢子植物。也未检查到花粉等植物组织。Tjeder(1992)发现在Imesibasis属蝶角蛉的2个雄性标本的后肠中有花粉,而中肠内无花粉,他认为这类蝶角蛉成虫取食花粉,并且最先被消化。
飞行行为
大部分的蝶角蛉的飞行能力比脉翅目的其它种类以及蜻蜒的飞行能力都强。它们要么飞的很高。要么它们突然降到离地面仅有几米高地方飞行。有些飞的很慢。在空中上下盘旋。
另外蝶角蛉的其他生活习性,如捕食,避敌,守护领地等也和其飞行行为相关。蝶角蛉的求爱也是在空中进行的,雄性追赶雌性。蝶角蛉的幼虫和成虫均为捕食性,其成虫在飞行中完成捕食。一些日出型的物种,如欧洲的Ascalahusmacaronius, A.libelluloides ,A.longicornis 和 Libelloides coccajus 就是在空中完成捕食的,它们飞行速度很快,在空中捕食一些飞行的猎物,如一些小型的品虫等。有研究报道蜻蜓会捕食飞行中的蝶角蛉,蝙蝠在夜间也可能会捕食蝶角蛉。为了躲避天敌的捕食,蝶角蛉需要快速灵活的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