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龙
芙蓉龙(属名:Lotosaurus,意为“芙蓉蜥蜴”)是已灭绝的爬行纲,化石发现于中国湖南省桑植县。芙蓉龙是草食性动物,以喙状嘴部切割树叶。芙蓉龙属于蜥形纲、双孔亚纲。其种类包括无齿芙蓉龙(L. Adentus)。芙蓉龙是一类带背帆、无牙的假鳄类主龙类。
1970年,古脊椎所张法奎、邱铸鼎等在湖南桑植发掘出相对完整的芙蓉龙头骨及头后骨骼。1975年,张法奎研究报道,并初步命名,认为化石时代是中三叠世拉丁期,化石层位(巴东组)为潟湖相沉积。
形态特征
它们身长2.5米,高度约1米,尾巴长,四肢短而粗,是体积庞大的四足动物。其背上有帆状物,可能用来调节体温。
栖息环境
地层分析指示芙蓉龙生活的地区时为温暖半干旱地区泛滥平原上的池塘。化石层位上下发育泥裂、保存叶肢介化石和含钙质结核的古土壤指示了周期性的干旱与湿润交替的环境。据此推测芙蓉龙可能因干旱大量死亡,随后被雨季的洪水短距离搬运至池塘中并被迅速掩埋。
化石发现
芙蓉龙的化石发现于湖南桑植县,所有化石埋藏于约30厘米厚的岩层中,出露面积约90平方米。这批原地保存的骨骼数量超过1000块,其中约1/4是相互关连的。骨骼保存较好,表面没有啃咬、踩踏及虫蚀痕迹,骨骼埋藏前基本没有风化。古脊椎所刘俊研究员团队在该地点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在埋藏环境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化石年代
通过对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U-Pb测年,表明化石层位可能是拉丁期甚至卡尼期,比之前认为的更晚;通过古水流分析、碎屑锆石年龄以及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沉积物部分来自华北克拉通和秦岭大别山构造带,说明当时华北与华南已经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