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云南昆明人,1966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获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4月至今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并先后兼任: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中国(大陆)地区秘书兼司库(1999—2005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主任(2000—2003年)、《中国科技史杂志》副主编(2000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至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研计划处处长(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史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2003年11月至今)及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6年至今)等职。1999年10月—2000年1月为列日大学科学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战略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科学社会史、近现代化学史。
著作及论文
迄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著有《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等。目前正在研究与撰写《中国科学院史稿·1956-1966年》。
论文“国家需要、部门利益与科学家自主性的调适——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筹建与初期发展为中心的探讨”(《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于2009年获“第六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建制化(1949-1965)”于2005年获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DHS青年科学史奖”提名奖。
论著目录
论文
20世纪中期无机化学的复兴,《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258-268页;
50年代初院系调整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年第2期,第41-48页;
中国西部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始末,《中国科技史杂志》,1995年第2期,第24-35页;
《化学新理》——物理化学在中国传播的起点,《中国科技史料》,1996年第1期,第92-95页;
20世纪上半叶物理化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文集》(王渝生主编),第350-356页,郑州市:大象出版社,1999年;
莱比锡市学派的特点及其对物理化学的贡献,《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151-160页;
德语《物理化学杂志》的创刊及其影响,《化学通报》,1996年第12期,第47-49页;
国家需要、部门利益与科学家自主性的调适——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筹建与初期发展为中心的探讨,《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93-214页;
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解读“高分子化学专门化草案”,《法国汉学·教育史专号》,第449-474页,2003年;
中国社会中的科学组织——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为中心的探讨,《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5期,第53-61页;
科学的国家化:20世纪50年代国家与科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5年12月,第5-18页;
口述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现状,《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第30-3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萨本铁的前半生,《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4期,第287-304页;
从苏联到美国:中国高分子科学国际交流活动的历史考察,《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6期,第20-36页;
From the Soviet Union to the U.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 China’s Polymer Science,HISTORIA SCIENTIARUM,2007年3月,第294-309页;
1964年的《中国科学院工作条例》与‘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楼彩云、张),《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265-280页;
科学家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声望:1949—1966年——以中国科学院为例,《中国当代史研究》第一辑,第106-142页;
为制定《三十六条》做调研——宋振能访谈录(与楼彩云合作),《院史资料与研究》2009年第3期,第1-14页;
我们在中宣部科学处——黄青禾、黄舜娥先生访谈录(与郑丹合作),《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4期,第65-85页;
外部需求与自身发展的冲突:对1956—1966年中国科学院分院体制的历史考察,《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6期,第45-68页。
专著
《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史》(主持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参与撰写
化学,《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董光璧主编)中卷第9篇,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743-786页;
化学,《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下》丁编第五十九章,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00-1741页;
近代化学,《世界化学史》(周嘉华、张藜)第二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4-350页;
近代化学教育,《中国化学史·近现代卷》(赵匡华主编)第七章,南宁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5-266页;
从经验科学到实验科学: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与化学革命,《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刘兵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1-216页;
Sah, Peter P. T.,New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Cengage Learning/Charles Scribner's Sons,2007。
其他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世界科学史漫话丛书),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国有机化学的奠基者——庄长恭先生,《科学时报·科学周末》,2004年11月26日;
怀念钱人元先生,《科学时报·科学周末》,2004年12月3日。
社会职务
张藜担任过的社会职务主要有:《中国科技史杂志》副主编;《科学文化研究》(英文版)编委;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人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副主任(兼职);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中国(大陆)地区秘书兼司库(1999年-2005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主任(兼职,2000年-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史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2003年-2012年);中国科学院院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职,2006-2012年);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
参考资料
张藜.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4-08-03
国别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4-08-03
课程团队.北京大学.2024-08-03
特邀北京大学张藜教授来校作专题学术报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处.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