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

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

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1918年9月至2018年2月),男,出生于俄罗斯历史学博士,教授,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1年)、苏联(现俄罗斯)特命全权大使(1967年)。撰写10多部专著、500多篇论文。2013年3月23日,齐赫文斯基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2018年2月24日,齐赫文斯基在莫斯科去世,享年99岁。

人物生平

1918年09月,齐赫文斯基于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医生家庭。

齐赫文斯基出生于列宁格勒医师家庭。

1935年开始先后在列宁格勒大学语文系和文史哲学院语言系学习。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学院。

1945年07月30日获历史学副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孙中山的原则:民族主义和他的对外政策》。

1953年06月22日,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运动》。

1958年08月01日,获高级研究员职称。

1959年10月21日,获教授职称。

1968年11月26日,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1年当选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解体后仍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1至1989年当选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委员。

2018年02月24日,齐赫文斯基在莫斯科去世,享年99岁。

工作情况

1938~1957年、1967年起苏联外交部工作人员。

1939~1940年驻乌鲁木齐市副领事。

1946~1949年驻北京市总领事。

1949~1950年驻华大使馆参赞。

194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齐赫文斯基以苏联北平市总领事和苏联驻华使馆临时代办的身份,参与了苏联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全部过程,并受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的邀请,参加了十月一日的开国大典

1999年10月1日,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纪念日庆祝活动。1953~1956年驻英国大使馆参赞。

1956~1957年驻日本代办处负责人和大使馆公使衔参赞。

1957~1960年苏联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远东司司长。

1966年起被授予特命全权大使外交头衔。

1968~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

1975年起苏联外交部历史外交管理局局长。

1969~1970年为中苏边界谈判苏联代表团团员。

1957~1961年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研究人员。

1959年起任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

1962~1964年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经济研究所室主任。

1964年起东方学研究所所长。

1980至1986年任苏联外交部外交学院院长。

苏联和俄罗斯国家奖金获得者。

人生记事

1954年在剑桥、1960年在莫斯科、1964年在德里分别参加第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六届国际东方学家大会。1954年在达勒姆、1958年在帕乌达、1965年在利兹分别参加第七、十二、十七届国际青年中国学家大会。曾参加过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六届国际档案馆大会和第十七届国际档案馆圆桌会议,第二十二、二十三届国际中国学家大会,第二十八届欧洲汉学研究协会。在第二十三届大会上做题为《大清帝国统治集团“自强政策”的基本倾向》的报告。曾在蒙古乌兰巴托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里大学巴黎大学和波尔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利兹大学帕多瓦大学以及巴西里约热内卢大学讲过学。1950年代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所属研究所工作。1971年11月在“苏联中国学的迫切问题”学术讨论会上做题为《中国史研究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任务》的报告。1973、1974年分别在第四、五次“中国的社会与国家”学术讨论会上做了发言。

主要著作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运动》(《历史问题》,莫斯科,1953年第6期)。

《中国的乌托邦主义者康有为(中国社会思想史片断)》(《哲学问题》,莫斯科,1953年第6期)。

《19世纪末中国的进步政论作品》(《历史问题》,莫斯科,1958年第8期)。

《谭嗣同——19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左翼思想家》(《苏联中国学》,莫斯科,1958年第3期)。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运动和康有为》(莫斯科,1959年)。

《苏中文化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10年》,莫斯科,1959年)。

《中国》、《辛亥革命》(《世界通史》第7卷,莫斯科,1960年)。

《发达的封建主义时代的中国(唐宋时期)和东亚邻国》(《中国、日本:历史和语文学》,莫斯科,1961年)。

《康有为作品翻译》、《〈礼运篇〉注》、《〈大同书〉序》、《〈孔子改制考〉序》〔《中国近代思想家作品选(1840~1898)》,莫斯科,1961年,翻译、注释并作序〕。

《孙中山对外政策的观点和活动(1905~1912)》(《中国的辛亥革命》,莫斯科,1962年)。

《孙中山和同殖民主义斗争的民族团结问题》(莫斯科,196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科学中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表现》(《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纯洁性》,莫斯科,1964年)。

《苏联现代历史编学中的俄日和苏日关系问题》(《历史问题》,莫斯科,1964年第2期)。

《孙中山外交政策的观点和实践》(莫斯科,1964年)。

《满族在中国的统治》(莫斯科,1966年)。

《孙中山——中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苏联的朋友(1866~1925)》;〔《纪念孙中山一百周年诞辰(1866~1966)》,莫斯科,1966年〕。

《孙中山——苏联人民的朋友》(莫斯科,1966年,俄文和英文版)。

《苏联现代历史编纂学中的日本史的几个问题》(《历史问题》,莫斯科,1967年)。

《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孙中山对外政策的观点》(《第二十届国际中国学家大会报告集》,1968年)。

《1911~1913年辛亥革命:文献资料集》(莫斯科,1968年)。

《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及其近邻》(莫斯科,1970年,合著)。

《鞑蒙古征服亚洲和欧洲》(《亚洲和欧洲的鞑靼蒙古人》,莫斯科,1970年)。

《19世纪最后10年的清帝国:中国在亚洲觉醒的时代》(《亚非国家近代史》,莫斯科,1971年)。

《孙中山——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统》(《远东问题》,莫斯科,1972年第2期)。

《17世纪的俄中关系(文献与资料)》(莫斯科,1969年第1卷,1972年第2卷,责任编辑)。

《前言》(《中国近代史》,莫斯科,1972年,责任编辑)。

《中国历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苏联中国学问题》,莫斯科,1973年,合著)。

《辛亥革命和孙中山》(《远东问题》,莫斯科,1975年第3期)。

《大汉族霸权主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著作》(《历史问题》,莫斯科,1975年第11期)。

《中国历史与现时代》(莫斯科,1976年)。

《苏联的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历史和现代》(莫斯科,1977年)。

《18世纪的俄中关系(资料与文件)》(第1卷,莫斯科,1978年,责任编辑)。

《远东国际关系史(1945~1977)》(哈巴罗夫斯克,1978年,主编)。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运动》(莫斯科,1980年,合著)。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的思想体系》(《近代现代史》,莫斯科,1980年第1期)。

《十月革命和中国的革命运动》(《远东问题》,莫斯科,1982年第1期)。

《近代和现代的中国和邻国》(莫斯科,1982年,主编)。

《文件的驳斥:反对伪造俄中关系史》(莫斯科,1982年,主编)。

《我生活中的中国》、《中国革命者遗嘱,孙逸仙的生活、斗争和政治观点演变》(莫斯科1986年)。

《中国与世界史》(莫斯科1988年)。

《我的一生与中国》(莫斯科1988年)。

《我生活中的中国》(莫斯科1992年)。

《中国走向统一和独立之路(1898—1949),根据周恩来生平资料叙述》(莫斯科1996年,2000年在北京出中文版)。

《俄罗斯与日本注定要建立睦邻关系(外交官回忆和史学家札记)》(莫斯科1996年)。

《外交人民委员部及其在伟大卫国战争年代的驻外代表机构》(莫斯科1997年)。

《十九世纪俄中关系》文件与资料集(莫斯科1995年)。

《二十世纪俄中关系》文件与资料集(莫斯科2000年)。

《对外交工作的研究与回忆》(莫斯科2001年)。

评价

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师承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俄罗斯汉学研究圣彼得堡流派奠基人В.М.阿列克谢耶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学研究流派,被公认为当前俄罗斯汉学界的泰斗。20世纪60年代曾担任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在东方学、中国学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绩。一生著述宏丰,撰写出10多部专著、500多篇论文。其中《19世纪末中国维新运动与康有为》(1959)和《孙中山的外交政策观点与实践》(1964)被认为是研究辛亥革命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在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的史学界和汉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两本著作与后来出版的《1898-1949年中国独立和统一的道路:根据周恩来的传记资料》(1996),构成其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三个不同阶段的奠基作。其研究方法、翔实史料和阐释的观点,对俄罗斯汉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972)出版后被译成中、英、法、波兰等多种文字,影响延续至今。2000年主编的《中国的改革与革命》系列丛书获俄罗斯联邦国家奖,时任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曾亲自给他颁奖。齐赫文斯基还是资深外交家,1968-1974年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1981年后任苏中友好协会主席、荣誉主席。曾多次作为外交官来华工作,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中国近现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当时留在北京市的唯一苏联官方代表,促成了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天就实现中苏建交。他一生不遗余力研究和传播中国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致力于发展中俄(苏)友好关系。齐赫文斯基汉学研究造诣深厚,对汉学研究和传播以及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在俄罗斯和国际汉学界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尽管年事已高,仍为中国近代史、中俄关系史研究事业孜孜不倦地工作,为中俄两国在新世纪巩固和加强传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奉献自己的一切。

作为俄罗斯成就卓著的历史学家、俄罗斯中国近代史和俄中关系史研究的领衔学者,齐赫文斯基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发表各类研究成果500余篇,专著10余部,其中许多著作及文章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国。近年来,尽管齐赫文斯基院士年事已高,但他仍为中国近代史、中俄关系史研究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为中俄两国在新世纪巩固和加强传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