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斑狗母鱼
叉斑狗母鱼(学名:Synodus macrops (Tanaka,1917)),狗母鱼科狗母鱼属的一种海洋底栖鱼类。
形态特征
体长圆形,略平扁,体高略短于体宽,尾部细长。体长为体高的6.17—8.87倍;为头长的3.52—4.06倍。头长为吻长的3.57—4.52倍;为眼径的3.76—4.51倍;为眼间距的7.50—8.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18—2.50倍。侧线鳞52—54;侧线上鳞3.5,侧线下鳞5.5;头背部纵列鳞15—16。体、颊部鳞4—5。幽门盲囊5—6。脊椎骨数53—55。颊部和鳃盖均被有大的圆鳞。鳞片排列整齐、较易脱落。尾鳍基部具两个大的腋鳞,侧线完整,始于鳃盖后上方,至尾鳍基的前方,成微弯的直线。
新鲜时,体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色。体侧具有1列8—9“X”形暗色斑,大小相互交错,并延至侧线的下方;其中在背鳍起点、体的中部、臀鳍的前部等3处的斑块较大,颜色也较深。各鳍色淡,无斑纹。
头
头部长而突出,平扁,似长三角形。吻短,前端尖,吻长约等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上位,靠头背缘;脂眼睑较发达。眼间隔凹而窄,其宽明显比眼径小。鼻孔每侧1对,位于吻端与眼之间,前鼻孔具一宽而长的角形鼻瓣。口大,口裂微斜,几乎超越眼后缘;口闭时,上下颌约等长,两颌具细长尖锐齿2列,内侧齿较大。腭骨每侧有1组齿,每组齿2—3行。舌细长、窄,前端具齿2—3行。鳃盖骨边缘光滑,无棘。鳃盖骨较薄,透明。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假鳃发达。鳃耙为短细齿状。鳃膜骨条15。腹膜黑色。幽门盲囊数5—6。
鳍
背鳍11—12;臀鳍10—11;胸鳍11—12;腹鳍8;尾鳍19。背鳍位于腹鳍基的后上方,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短于至脂鳍的距离;平放时,前部鳍条末端不达后部鳍条的末端。脂鳍位于臀鳍基中后部的上方。臀鳍位于身体之后部,其基底长短于背鳍基底长。胸鳍侧位,扇形,其末端向后延伸到从背鳍起点至腹鳍基的连线。腹鳍腹前位,互为接近,外侧鳍条不分枝和短,第五或第六根分枝鳍条最长,其长为外侧第一根鳍条的2倍以上。尾鳍叉状,上下叶约等长。尾柄细长,高显著小于眼径。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大洋洲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群岛,西起红海,东至阿达曼海,北至日本,南至澳洲。中国台湾仅少量分布于南部及东北部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