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过冷水

过冷水

过冷水(supercooled water),是指在0℃以下仍然保持液态的水。过于纯的液体水在温度降低的凝结过程中,水中缺少起凝结核心作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气溶胶质粒,即缺少凝结核或其他原因的时候,在0℃以下还保持着液态的水,这种液体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在工程热力学中,当水温低于饱和温度时(常压下为0摄氏度)称为过冷水。

过冷水在结晶过程中,实际需要的结晶温度比理论上的结晶温度低。在一定的压力下,液体的温度低于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时,液体不凝固,但是在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它可以快速凝固,使温度上升。除此之外,液体纯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过冷现象的明显程度。

过冷水形成过程包括晶核形成、冰晶扩展、快速冻结三个阶段。对其稳定性影响因素包括温度、纯度、容器表面光滑程度和洁净程度、冷却速率、外部扰动等。

定义

过冷(Supercooling,又译超冷冻)是指液体在温度低于其常规凝固点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液态的特殊现象。

过于纯的液体水在温度降低的凝结过程中,水中缺少起凝结核心作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气溶胶质粒,即缺少凝结核或其他原因的时候,在0℃以下还保持着液态的水叫过冷水。其中过冷水的温度低于饱和温度(液体和蒸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的温度),饱和水、湿饱和蒸汽、干饱和蒸汽的温度等于饱和温度,过热蒸汽的温度高于饱和温度。在工程热力学中,当水温低于饱和温度时(常压下为0摄氏度)称为过冷水。

原理

过冷现象的物理根源是实际系统,不是热力学极限状态的系统,两相间的分界面不是无穷大平面,而是有限的曲面。有限曲面具有有限的能量和熵。通过考虑有限曲面的表面张力(系数)可以对过冷现象的程度即相变温度的变化,进行具体研究。过冷状态属于亚稳态。亚稳态指的是按相平衡条件,应发生相变而未发生的状态。它对于外界小的扰动保持稳定,对于大的扰动不稳定,会转变为能量更低的平衡态。水的冷凝和气化的不平衡会持续很长时间。水凝固在冰上所需要的条件是必须有凝结液且足够纯净。只要达到条件水就会结晶,变成冰浮在水中,也可以在容器的壁上凝结。但是没有这些条件的话,液体的水不会冻结,会长时间停留在冰点下。这个时候凝结核突然侵入的话,马上就会结冰。可由于水中没有凝结核、时间、温度没有达到要求,在0℃以下水还可以保持液体状态。

形成条件

过冷水在结晶过程中,实际需要的结晶温度比理论上的结晶温度低。在一定的压力下,液体的温度低于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时,液体不凝固,这种液体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但是在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它可以快速凝固,使温度上升。

除此之外,液体纯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过冷现象的明显程度。研究显示,高纯度的水在-40℃才开始结冰。这是因为液体太纯了没有足够的结晶核无法进行凝固。因此,当水一定要冻结时,需要克服核形成阶段的冰水界面的“阻力”,这是无法自发完成的。需要凝结核达到一定规模时,才会变成冰。

结冰过程

过冷水其实是过于纯的液体水,凝固时没有“结晶核”。如果稍微加少量固体或者摇晃液体,液体就会迅速凝固。水结冰是因为水中的杂质能提供结晶。而过冷水是很不稳定的,所以过冷水摇晃的话,可以使温度升高,过冷水就会冻结。

类型

晶核形成:当过冷水被触发时,水分子会开始围绕一个成核点有序排列,形成固体的冰晶结构。这一步是结冰过程的开端。凝结核在形成阶段会有阈值。一旦穿过它,过冷水马上就会结冰;不能穿过阈值的话就不会结冰;温度正好等于冰点的时候,因为不能超过阈值,也不会冻结。

冰晶扩展:随着冰晶的生成,会释放出一种被称为“潜热”的能量。这种能量会稍微提高周围水的温度,使更多的水分子加入冰晶结构,从而推动结冰过程的扩展。结晶核形成后,剩下的水分子附着在核上,迅速生长,这就是过冷水突然结冰的原因。其实对于过冷水来说,结晶核的形成依靠于波动,所以水不均匀流时反而有利于结晶核的生长。

快速冻结:一旦晶核形成,整个液体中的冰晶会以极快的速度扩展开来,过冷的水瞬间完成由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这个过程常被形象地称为“瞬间结冰”。

影响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阈值越高,生成足够的原子核并生长就越困难。反之温度越低,阈值越低,有效原子核的生成就越容易。

纯度的影响:纯净液体更容易进入过冷状态,因为其中没有杂质可以作为晶体形成的“成核点”。

容器表面的影响:容器表面的光滑程度和洁净程度对过冷现象有显著影响。如果容器表面非常光滑且没有杂质,液体更容易保持过冷状态。相反,粗糙或不洁净的表面可能提供成核点,减少过冷的可能性。

冷却速率的影响:快速冷却(例如使用液氮冷却)有助于形成过冷液体,因为快速降温减少了液体内部形成成核点的机会。相比之下,慢速冷却可能会让液体内部逐渐形成微小的冰晶,从而提前开始结冰过程。

外部扰动:过冷液体非常脆弱,任何微小的外界扰动(例如振动、碰撞或液体接触到容器壁上的细小颗粒)都可能打破其平衡,触发液体中的冰晶迅速扩展,导致液体瞬间结冰。

临界冰核大小:有研究指出,冰核尺寸大于临界尺寸时,形成行为符合经典成核理论;而小于临界尺寸时,导致更高的成核自由能垒,抑制了冰核的促进作用。温度依赖性的临界冰核大小的变化,这个突变点出现在LΔT约等于200纳米开尔文的地方。

制作方法

实验一

【实验材料】

纯净水、瓶子、冰块、杯子、金鱼(可选)、吸嘴(可选)

【实验步骤】

1、制作:将纯净水放入冰箱的冰柜中,在-24℃的环境中冷冻。此时,水的温度低于零度凝固点,但不会结冰,得到的就是过冷水。接下来一定要轻轻地从冰箱中取出过冷水。

3、验证:让外界给它一个干扰,轻敲瓶子或者摇晃,就会看到一瓶透明的水瞬间变成了半透明的冰块,瓶子里的水很快就结冰了。这源于结晶核依靠波动,所以这是从冰箱中取出水瓶时要非常小心的原因。此外,也可以非常小心地将过冷水装满一个干净的杯子里,接下来放入一小块冰,看着水以冰为中心迅速凝固。也可以在过冷水中放置一条金鱼(尽量让金鱼处于静止状态),拿吸嘴吸取过冷水,取出时发现吸嘴头凝结成冰,水面开始结冰,金鱼游动加速了扰动,凝结迅速蔓延至整个容器,金鱼被冻住。

实验二

【实验材料】

一瓶矿泉水、一些冰块、一个玻璃水杯

【实验步骤】

实际案例

雷电冷云形成:在云层中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于0℃时仍不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马上就会冻结成冰粒。当过冷水滴与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的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于外部冻结释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来得高。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正电,内部带负电。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小冰屑,随气流飞到云的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停留在云的中下部。

摇摇冰:不仅是纯水,很多饮料也能出现过冷现象。近些年流行于景区和街头的“网红摇摇冰”正是利用了过冷的原理。当饮料处于过冷状态时,轻轻摇晃就能促使液体迅速结冰,形成类似沙冰的口感,既好玩又清凉解渴。

冻雨(Freezing rain)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当0℃以下的过冷雨滴降落到地面或物体表面时,会迅速冻结,形成一层光滑的冰。这种现象常导致植物、电线等物体表面覆盖“雨淞”或“冰挂”。虽然冻雨在视觉上很美,但它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例如,2008年我国华南地区的严重雪灾中,冻雨是主要成因之一。

飞机结冰:当飞机穿过含有过冷水滴的云层时,水滴碰到机身或机翼表面会迅速结冰,形成冰层。这种现象会破坏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影响飞行安全。因此,航空公司会采用防冰措施,比如加热机翼或使用防冰液,以确保飞行安全。

工业领域:在工业和科学研究中,过冷现象被用来探索材料的相变过程,优化冷冻技术。例如,研究者利用过冷现象改进食品冷冻技术,或者研究金属在冷却凝固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

相关概念

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过冷现象。此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在气液相变中,蒸气凝结为液滴需要一定的凝结核,若没有足够的凝结核,或凝结核过小时,即使蒸气压强超过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液滴仍不能形成并长大,出现过饱和现象,这样的蒸气称为过饱和蒸气,或称为过冷蒸气。

相关研究

过冷水可以用于制冷系统,这样可以使室内温度降低。过冷水也可以用来制冰,这样可以使冰块保持凉爽。研究表明具有超疏水性的纳米氟碳涂层表面不但能有效抑制结冰也具有防结垢特性。 通过对过冷水动态制冰的实验研究发现,采用纳米氟碳涂层过冷却器制冰时,可在过冷却器出口得到较大的过冷度,过冷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推迟了过冷却器冰堵发生的时间,冰浆的制取量增加,系统的制冰效率得到提高。在过冷却器内部增加扰动装置进行制冰时,虽然换热系数可得到提高,但却增加了更利用过冷水结晶的条件,使过冷却器发生冰堵的频率更高。

参考资料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supercooled water.Springer.2025-01-17

水倒出瞬间成了冰沙,教你在家就能做冰沙饮品的绝招.今日头条.2025-01-09

北京COOL青年:过冷水的秘密.北京制冷学会.2025-01-22

“击水成冰”,一起来做“冰魔法”!| 科到了.网易.2025-01-08

过冷现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1-17

新闻速览.抖音短视频.2025-01-10

【动手做】 科学小实验——滴水成冰.澎湃新闻.2025-01-22

雷电是怎样产生的?-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www.cma.gov.cn.2022-05-24

基于纳米氟碳涂层材料的过冷水动态制冰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国知网.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