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细裂叶莲蒿

细裂叶莲蒿

细裂叶莲蒿,学名蒿属 gmelinii,又名两色万年蒿、小裂齿蒿,是菊科蒿属的半灌木草本植物。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黑海东部地区。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西部)及西藏自治区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中亚、西伯利亚、欧洲部分)、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也有。

形态特征

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高30-100厘米。根稍粗大,木质垂直;根状茎粗壮,褐色或灰褐色,具纵棱;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多分枝,暗紫红色,无毛或上部被短柔毛。茎下部叶在开花期枯萎;中部叶具柄,基部具假托叶,叶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裂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14厘米,宽3-8厘米,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小裂片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或有锯齿,羽轴有栉齿,叶幼时两面被丝状短柔毛,后被疏毛或无毛,有腺点;上部叶小,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苞片叶栉齿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近球形,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密集或略开展的圆锥花序,直径2-3.5毫米,下垂,排列成复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披针形或长椭圆形,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背面绿色,边缘宽膜质;缘花雌性,10-12枚;盘花两性,多数,管状;花托凸起,裸露。

瘦果狭椭圆状卵形或狭圆锥形;长约1.5毫米。花果期8-10月。

模拟长期干旱条件下的突然降雨,研究短期施水对长期干旱条件下铁杆蒿(蒿属 sacrorum)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水后,铁杆蒿的叶水势得到恢复,表观量子效率、羧化速率和最大光合能力明显增加,限制光合作用的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得到缓解;铁杆蒿的光化学活性(Fv/Fm)在施水后完全恢复,实际光量子产量(PhiPSII)增加,PSII的还原比例和非化学猝灭(NPQ)降低;不同水分条件下,铁杆蒿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光诱导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施水后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PhiPSII上升速率明显加快,而非化学猝灭(NPQ)启动速度和最大值相对较小。

栖息环境

铁杆蒿常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原、半荒漠草原草甸、灌丛、砾质阶地、滩地及森林草原等地区。主要分布于华北西部和西北部的低山丘陵,陕北白于山南麓,海拔高度800-1600米。在新疆主要分布于北疆各山地的中山带,南疆也有分布。多处于草原带较湿润的地带,海拔高度为1600-2000米。亚高山的撂荒地上也广为分布。

铁杆蒿出现地区,多处于低山丘陵坡地,尤其是阳坡、半阳坡水分条件差,生境仍然干旱,土壤为灰褐土和淡灰褐土。在海拔较高处则出现在土层不厚的砂砾质土的阳坡上,土壤为栗钙土。铁杆蒿常与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形成群落,共建种有多种针茅铁杆蒿也是优势成分之一。在草甸草原中也常以亚建种出现。

在新疆,1月初萌发,7月初开花,8月初结实,9月以后开始枯黄。抗旱力较强。结实数量很大,种子繁殖力很强,根蘖也很发达,从母株不断长出新枝条。具有一定耐寒性。铁杆蒿是适中温早生半灌木,是干草原和草甸草原的重要组成植物。是中国温带森林草原地带主要植物,井可深入到落叶阔叶林地区的干旱坡地,是森林破坏后次生植物之一。

用途

食用价值

铁杆蒿叶可熟食。

饲用价值

铁杆蒿可作牲畜饲料,适口性中等。羊、骆驼喜食,其次是马,牛多不采食。冬春季节马喜食有所提高,蛋白质含量高于禾本科牧草,纤维素含量较少,为14.16%,结实期纤维素为21.56%。含脂肪较高,是秋季家畜抓膘及春季恢复体膘的优良牧草。生长后期纤维素增加也不显著。

经济价值

铁杆蒿杆可制成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