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华团扇鳐

中华团扇鳐

两条从南海海域捕获的中华团扇(俗称“魔鬼鱼”)。被人类称之为“美丽与毒性共存”的“魔鬼鱼”,是8月初被琼海市渔民从南沙群岛深水海域捕获的。8月10日本报记者应人民公园海底世界之邀到琼海接回“魔鬼鱼”。

简介

两条从南海海域捕获的中华团扇鳐(俗称“魔鬼鱼”),8月14日中午抵达南宁市,安家南宁市人民公园海底世界。

当时两条“魔鬼鱼”被寄存在琼海市一居民处调养,让它们先适应一下陆地生活,再作长途运输。因为天气炎热,还特别选在晚上起程。8月13日晚上10时许,两条“蝠鲼”被人从池子里托起,裹在红色的毯子里,抬上专门运输生猛海鲜的车厢里。车厢里专备有一个用帆布做成的“池子”,这便是两条“魔鬼鱼”路途中临时的“家”了。为了降温,押送的技工一路上还不停地往帆布池里投冰块。14日中午13时30分,两条“魔鬼鱼”终于到“家”了。与它们同时而来的还有20多个种类的不同颜色、形状各异的几十条观赏海鱼

15时30分,两条“魔鬼鱼”被送进了海底世界的观赏池里。它们的身躯是圆形的,直径约1.5米。后部有一根约1米长的尾巴,上面突出一小段白色的刺。别小看这段刺,据说,这上面有剧毒,会使人致命,所以渔民想捕获它们并非易事。由于长途跋涉,“蝠鲼”显得十分疲惫,趴在池子里一动也不动。一条“魔鬼鱼”在潜水员的轻轻抚摸下,慢慢地游动了起来:身体的边鳗随水飘动,像浮动着的丝带,轻曼飘逸,引得游客阵阵喝彩。

外形特征

“魔鬼鱼”游动的身姿如此优美,为何俗称这么可怕?原来,它的相貌比较特别,有些像魔鬼。它的嘴巴在底部,两边整齐地分布着五六个小孔,叫鳃,负责排气,随着游动一张一合地,十分有趣。虽然名字十分恐怖,但它们却是海洋世界里的“佛家弟子”,从不杀生。尽管从不杀生,但它们和凶猛的鲨鱼却又是同胞兄弟。它们是玩捉迷藏的高手,可以通过腮部的呼吸掀起海底的珊瑚沙,来盖住整个身体,只露出尾巴。

软骨短小(不伸达颅骨至吻端距的一半),胸鳍与头侧间,在下领水平线上具一小型圆形发电器。

胸鳍与头侧间,在下领水平线上具一小型圆形发电器,实为皮肤感觉器官舌罗伦瓮群每一单元有基部的瓮(壶腹)、罗伦管内有透明的粘液,及末端开孔于皮肤的小孔;瓮由3~4个小囊组成,有第七对脑神经颜面神经的神经末稍分布,故外观呈乳白色,瓮集中成群,故被误认为发电器官。

分布

中国团扇鳐分布于中国、朝鲜西南部和本州岛中部以南水域,为小型底层鱼类。

生长繁殖

1.中国团扇鳐为非等速生长鱼类,其脊椎骨年轮多为单带型、部分为双带型、极少为多带型,年轮形成期为1月份~3月份。3月份为群体形成年轮的高峰期。渔获物由1-7龄鱼组成,群体平均年龄为3.63,以3龄鱼占绝对优势,,其次是4龄鱼和5龄鱼,分别占渔获物的40.34%、25.21%和5.04%。

2.中国团扇鳐椎体半径与全长的关系为:雌鱼:TL雌鱼=107.08R+178.79(r=0.9023),雄鱼:TL雄鱼=101.93R+203.01(r=0.7228)两个方程回归显著,能较好的反应雌、雄中国团扇鳐全长(TL)与椎体半径(R)的关系,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3.中国团扇鳐体长-体重的关系为:雌鱼:W=1.0×10-5×L2.8808(r=0.9757),雄鱼:W=2.0×10-5×L2.7635(r=0.9688)方程回归显著,体长-体重关系式比较符合闽南地区近海中国团扇鳐体长体重关系。方程幂指数为2.8808和2.7635,说明闽南近海中国团扇鳐属于非等速生长的鱼类。

4.中国团扇鳐精巢结构类型是背面外侧壶腹生成区的纵行带状分布及由背至腹的扇形分布形式,其结构类型为扇形;中国团扇鳐雌鱼卵巢为裸露型卵巢,重量范围在0.22g-36.25g;左侧卵巢重量在0.22g-25.98g之间,右侧卵巢重量在0.32g-36.25g之间,均为功能性卵巢,各期卵细胞发育是分批次同步进行的。

营养成分

中国团扇鳐肌肉水分含量为75.86%,灰分含量为5.15%,能值为21.49MJ/kg;林氏团扇鳐肌肉水分含量为76.66%,灰分含量为5.04%,能值为21.29MJ/kg。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鳐的体重与体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中国团扇鳐鳐、林氏团扇鳐的水分含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能值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中国团扇鳐肌肉的能值与水分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递减的趋势,林氏团扇鳐水分含量与灰分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递增的趋势。此外,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及能值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与鱼体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也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