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震之

王震之

王震之(1915年-1957年9月23日),男,原籍河北定县,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剧作家,中共党员。他的作品始于30年代,曾在南京同济大学就读。抗战前参与中国剧作者协会,后前往延安市,历任多个重要职位。1946年起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1949年后转至中央电影局并担任相关职务。他创作了多部电影剧本,包括《白衣战士》《卫国保家》和《内蒙人民的胜利》等。

早年经历

1927年,王震之进入北平第四中学学习。他在校期间表现出对文艺的热爱,创办了儿童刊物《校友》以及文艺刊物《野篱》和《长矛》,并在其中发表了自己的短篇小说。高中时期,他积极参与抗日活动,领导了学生救国会,并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书籍。尽管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影响学业,但他最终还是成功考入南京同济大学

职业生涯

1937年,王震之参与了上海学生组织的晓光剧社,并为其编写了话剧《关员》。由于其活动,他受到了学校的警告,剧目也被禁止上演,随后他离开了学校,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的戏剧宣传活动。他曾参与《黑地狱》的演出,但在活动中遭到了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

抗战期间

抗战爆发后,王震之与他人合作创作了话剧《保卫芦沟桥》,并陆续发表了其他抗日题材的作品。1938年,他加入中国剧作者协会,并在同年8月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进行了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同年4月,他到达延安市,被分配到鲁迅美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并在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他担任了多项职务,并创作了多部话剧、京剧和活报剧剧本,如《顺民》《咆哮的河北》《八百壮士》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党对抗日的立场,揭露了中国国民党的真实面貌,并展现了解放区的生活和斗争。1938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二十七周年的文艺晚会上,他撰写的《流寇队长》和改编的《松花江》获得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赞扬。

抗战后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震之曾任吕梁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之后,他跟随延安联政干部大队来到东北地区,并于1946年10月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编译组长和剧团团长。1949年7月,他调至中央电影局,并在1951年4月被任命为剧本创作所所长。1953年,他回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继续担任编剧。

剧团工作

王震之在延安鲁迅美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期学生毕业后,为了保持话剧活动的持续性,参与组建了实验剧团。作为剧团的一员,他与其他同事共同完成了多项话剧的编排和演出,包括《一心堂》《游击队的母亲》《信号灯》等,这些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育贡献

1951年,王震之在北京表演艺术研究所筹备增设的编剧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兼任了中央电影局电影学校的编剧班主任,并邀请了多位著名专家和社会学者前来授课,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电影文学人才。

人物作品

参考资料

王震之.猫眼电影.2024-09-16

《黑地狱》:左翼戏剧的一个经典转折.知网空间.2024-09-16

东北电影.天眼查.2024-09-16